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创新型国家战略对大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 第13-14页 |
1.1.2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关键作用 | 第14-15页 |
1.1.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薄弱加剧人才的供需矛盾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本科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理论综述 | 第19-33页 |
2.1 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2.1.1 高等教育质量 | 第19-20页 |
2.1.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20-22页 |
2.2 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生质量研究 | 第22-24页 |
2.2.1 本科教育质量的地位 | 第22-23页 |
2.2.2 有关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 有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方式研究 | 第24-25页 |
2.4 有关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25-26页 |
2.5 关于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第26-28页 |
2.5.1 国外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第26-28页 |
2.5.2 我国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第28页 |
2.6 对完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 第28-33页 |
2.6.1 需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对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与利益诉求 | 第28-29页 |
2.6.2 需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工程 | 第29-30页 |
2.6.3 需要实施真正的学分制 | 第30页 |
2.6.4 需要建立完备的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 | 第30-31页 |
2.6.5 需要确定明确的本科生质量评估与缺陷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第3章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架构 | 第33-41页 |
3.1 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需求分析 | 第33-35页 |
3.1.1 国家需求分析 | 第33页 |
3.1.2 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分析 | 第33-34页 |
3.1.3 个人与家庭需求分析 | 第34页 |
3.1.4 需求的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3.2 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3.2.1 本科教育的目标 | 第35-36页 |
3.2.2 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因素 | 第36-39页 |
3.3 高校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 第39-40页 |
3.4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框架的构建 | 第40-41页 |
第4章 完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与原则 | 第41-54页 |
4.1 国家层面关于高等教育理念分析 | 第41-43页 |
4.2 社会层面的本科高等教育理念 | 第43-44页 |
4.3 学校层面的本科质量管理理念分析 | 第44-45页 |
4.4 教师层面的教育质量理念分析 | 第45-47页 |
4.5 学生层面的教育质量理念分析 | 第47页 |
4.6 中国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47-54页 |
第5章 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策略分析 | 第54-69页 |
5.1 我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4-61页 |
5.1.1 传统观念影响严重 | 第54-55页 |
5.1.2 “传道者”创新导向不强 | 第55-56页 |
5.1.3 素质教育障碍重重 | 第56-58页 |
5.1.4 文凭异化的干扰 | 第58-61页 |
5.2 创新教育工程及其作用分析 | 第61-64页 |
5.3 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策略 | 第64-69页 |
第6章 基于学分制正名的普及高等教育对策研究 | 第69-76页 |
6.1 学分制特点及作用分析 | 第69-70页 |
6.2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有效实行学分制的原因分析 | 第70-72页 |
6.2.1 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2 高校自身的原因 | 第71-72页 |
6.3 推进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72-76页 |
第7章 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 | 第76-84页 |
7.1 需求信息的跟踪与分析 | 第76页 |
7.2 质量标准的管理机制 | 第76-78页 |
7.3 质量状况的测评与分析 | 第78页 |
7.4 教学计划的管理机制 | 第78-80页 |
7.5 师资培训与管理 | 第80-81页 |
7.6 教学质量协调管理机制 | 第81-82页 |
7.7 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 第82-84页 |
第8章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84-109页 |
8.1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84-92页 |
8.1.1 社会需求调查 | 第84-86页 |
8.1.2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 | 第86-92页 |
8.2 本科生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 第92-96页 |
8.3 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缺陷分析 | 第96-101页 |
8.3.1 质量机能展开理论概述 | 第96-101页 |
8.3.2 运用质量机能展开理论进行本科生质量评估的合理性分析 | 第101页 |
8.4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估方法在青岛大学的应用 | 第101-109页 |
8.4.1 质量需求指标重要度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8.4.2 竞争性指标的确立 | 第102-103页 |
8.4.3 质量规划矩阵的建立 | 第103-104页 |
8.4.4 质量特性的确立 | 第104-105页 |
8.4.5 重要度的转换与质量设计 | 第105-107页 |
8.4.6 质量屋的构造 | 第107-109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9.2 主要创新 | 第110-111页 |
9.3 研究局限 | 第111页 |
9.4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
附录一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 第123-125页 |
附录二 企业对当前学校培养的本科生及其他毕业生现状评价表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