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关于我国非金融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动因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对策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国外非金融企业“走出去”对策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3.2 历史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实例分析法 | 第16页 |
1.3.4 数据分析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概述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非金融企业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 我国非金融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动因 | 第19-20页 |
2.2.1 克服资源短缺困境的需要 | 第19页 |
2.2.2 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的需要 | 第19页 |
2.2.3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 第19页 |
2.2.4 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 | 第19-20页 |
2.2.5 对象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2.3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4页 |
2.3.1 毛泽东时期创造了“走出去”战略的国际环境 | 第20-21页 |
2.3.2 邓小平时期奠定了“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2.3.3 江泽民时期正式确立了“走出去”战略 | 第21-22页 |
2.3.4 胡锦涛时期丰富和发展了“走出去”战略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2页 |
3.1 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 第24-25页 |
3.1.1 投资流量迅猛增长 | 第24页 |
3.1.2 投资区域逐渐扩展 | 第24-25页 |
3.1.3 投资领域多样化 | 第25页 |
3.2 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2.1 投资结构失衡 | 第25-26页 |
3.2.2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6-27页 |
3.2.3 监管力度不足 | 第27页 |
3.2.4 企业间缺少联合 | 第27-28页 |
3.2.5 政治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28页 |
3.3 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2页 |
3.3.1 国家宏观指导政策不完善 | 第29页 |
3.3.2 中介组织服务不到位 | 第29-30页 |
3.3.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非金融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 第32-40页 |
4.1 加强政府的指导与服务 | 第32-34页 |
4.1.1 加强宏观政策指导 | 第32-33页 |
4.1.2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 第33页 |
4.1.3 增强政治风险防范 | 第33-34页 |
4.2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 第34-36页 |
4.2.1 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作用 | 第34-35页 |
4.2.2 发挥其它中介组织作用 | 第35-36页 |
4.3 增强投资主体实力 | 第36-40页 |
4.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36页 |
4.3.2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 第36-37页 |
4.3.3 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 第37-38页 |
4.3.4 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 第38页 |
4.3.5 加强企业之间联合 | 第38-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1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40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