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7页 |
1.1.1 智能交通系统简介 | 第10-12页 |
1.1.2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1.3 道路交通诱导系统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第19-32页 |
2.1 浮动车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21页 |
2.1.1 浮动车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浮动车的分类 | 第19-21页 |
2.2 基础交通信息预处理 | 第21-25页 |
2.2.1 数据过滤 | 第21-24页 |
2.2.2 数据修复 | 第24-25页 |
2.3 动态交通分配理论 | 第25-28页 |
2.3.1 交通分配的概念 | 第25-27页 |
2.3.2 动态交通分配的分类 | 第27-28页 |
2.4 博弈论与交通博弈模型 | 第28-31页 |
2.4.1 经典博弈论 | 第28-29页 |
2.4.2 Nash 均衡 | 第29-30页 |
2.4.3 Cournot 均衡 | 第30页 |
2.4.4 Stackelberg 均衡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 GPS 浮动车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 第32-44页 |
3.1 概述 | 第32-33页 |
3.2 路段划分 | 第33-35页 |
3.2.1 基本路段的划分 | 第33-34页 |
3.2.2 子路段的划分 | 第34-35页 |
3.3 路段平均行程时间估计 | 第35-38页 |
3.4 浮动车最小样本量的确定 | 第38-43页 |
3.4.1 研究思路 | 第38-41页 |
3.4.2 仿真分析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城市交通诱导的协调模型 | 第44-56页 |
4.1 概述 | 第44-45页 |
4.2 协调框架的动态交通分配 | 第45-48页 |
4.3 城市交通诱导的 DSO-DUO 协调模型 | 第48-51页 |
4.3.1 模型提出 | 第48-50页 |
4.3.2 模型求解 | 第50-51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51-55页 |
4.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6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0-61页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