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2.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4页 |
(三)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14-15页 |
1. 理论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实践研究价值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公民教育相关理论 | 第17-26页 |
(一) 马克思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实质 | 第17-18页 |
2. 马克思的教育实践思想 | 第18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着我国公民教育实践 | 第18-20页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18-19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指导公民教育的实施 | 第19-20页 |
(三) 公民教育内涵界定 | 第20-24页 |
1. 公民与公民教育 | 第20-22页 |
2. 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22-23页 |
3. 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 第23页 |
4.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3-24页 |
(四) 现阶段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4-26页 |
1. 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培养公共精神 | 第24页 |
2. 影响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升公共政策的实际执行力 | 第24-25页 |
3.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与理性,促使公民参与形成制度化 | 第25页 |
4. 培育理性公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 | 第25-26页 |
5. 塑造现代公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26页 |
二、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一)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26-28页 |
1. 国家逐渐重视公民教育 | 第27页 |
2. 公民教育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 第27-28页 |
3. 公民教育内容和方式日渐丰富 | 第28页 |
(二) 现阶段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0页 |
1. 公民参与制度化水平不能满足公民教育发展 | 第28-29页 |
2. 缺乏公民社会的基本理念与素养 | 第29页 |
3. 公民教育内容与方式落后时代发展 | 第29-30页 |
三、 我国公民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第30-36页 |
(一) 公民意识落后于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 | 第30-31页 |
1. 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应有的现代公民意识 | 第30页 |
2. 公民欠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应具备的法律规则理念 | 第30-31页 |
(二) 未建立多层次的公民教育体系 | 第31-34页 |
1. 国家层面:公民参与制度化水平偏低 | 第31-32页 |
2. 社会层面:公民价值理念尚未普及 | 第32-33页 |
3. 公民个人层面:公民素质偏低,参与水平不高 | 第33-34页 |
(三) 现行教育体系影响公民教育实施 | 第34-36页 |
1. 教育考核体系影响公民教育落实 | 第34页 |
2. 公民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 第34-35页 |
3. 公民教育内容交叉重复化 | 第35页 |
4. 公民教育方式单一化形式化 | 第35-36页 |
四、 增强公民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 第36-44页 |
(一) 结合时代要求,运用马克思教育思想指导公民意识发展 | 第36-37页 |
1. 提倡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 第36-37页 |
2. 推动公民教育实践,培养现代公民法治意识 | 第37页 |
(二) 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 | 第37-41页 |
1. 国家层面:政府职能转变为公民教育提供实践场所 | 第37-38页 |
2. 社会层面:建立社会环境支持系统是拓展公民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 | 第38-40页 |
3. 公民个人层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自我修养 | 第40-41页 |
(三) 完善相关教育体制是发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条件 | 第41-44页 |
1. 形成不同层级的评价体系 | 第41页 |
2. 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 第41页 |
3. 建设专业化的公民教育教师队伍 | 第41-42页 |
4. 注重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多样化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一、 中文类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一) 著作类 | 第45-46页 |
(二) 论文类 | 第46-47页 |
二、 外文类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一) 著作类 | 第47-48页 |
(二) 论文类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