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6-28页 |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6-18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4页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1页 |
(二) 现有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21-2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限定 | 第24-28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二) 本文研究的基本限定 | 第25-28页 |
第一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阐释及实现现状 | 第28-68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变迁 | 第28-34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孕育(1949 年至 1953 年) | 第28-30页 |
(二) 事实意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形成(1953 年至 1958 年) | 第30-31页 |
(三) 事实意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1958 年至 1978 年) | 第31-32页 |
(四) 法律文本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1978 年至今) | 第32-34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性质 | 第34-48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之观点介评与启示 | 第34-38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私法上的财产权 | 第38-42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负有“社会义务”的财产权 | 第42-48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立法概况 | 第48-51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双重性 | 第48-49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的明确性 | 第49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有限性 | 第49-50页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 第50-51页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 第51-68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困境 | 第51-60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之困境成因 | 第60-68页 |
第二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总体构思 | 第68-109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及其所有者利益 | 第68-7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物质利益 | 第68-73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中的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利益 | 第73-77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需求与法治路径 | 第77-85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需求 | 第77-80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路径选择 | 第80-82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改革的优势与预期 | 第82-85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与基本功能 | 第85-100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之价值目标与基本功能界定 | 第85-89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 | 第89-95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功能 | 第95-100页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100-104页 |
(一) 法律规制与乡村自治协调 | 第100-101页 |
(二) 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导互动 | 第101-103页 |
(三) 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均衡 | 第103-104页 |
五、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体系 | 第104-109页 |
第三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与决策 | 第109-13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 | 第109-115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的基本模式 | 第109-112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的模式比较 | 第112-114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的优先方案 | 第114-115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 | 第115-12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优选 | 第115-121页 |
(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完善 | 第121-127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 第127-13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决策的形成 | 第127-134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决策的实施 | 第134-137页 |
第四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 | 第137-153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及其实现基础 | 第137-140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 | 第137-139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基础 | 第139-140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基本使命 | 第140-144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政治使命 | 第140-142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经济使命 | 第142-143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社会使命 | 第143-144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形式 | 第144-148页 |
(一) 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权实现形式 | 第144-146页 |
(二) 集体农用地的利用权实现形式 | 第146-147页 |
(三) 集体未利用地的利用权实现形式 | 第147-148页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以股份制改革为分析中心 | 第148-153页 |
(一) 集体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第148-150页 |
(二) 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 第150-151页 |
(三) 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收益权的实现 | 第153-180页 |
一、 集体土地收益权及其主体权益 | 第153-159页 |
(一) 集体土地收益权及其制度价值 | 第153-156页 |
(二) 集体土地收益权主体的评判标准 | 第156-157页 |
(三) 集体土地收益权主体的收益权利 | 第157-159页 |
二、 成员集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实现 | 第159-170页 |
(一) 成员集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实现 | 第159-166页 |
(二) 成员集体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分配与使用 | 第166-170页 |
三、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 | 第170-180页 |
(一)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法定化 | 第170-172页 |
(二)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机制 | 第172-178页 |
(三)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限度 | 第178-180页 |
第六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处分权的实现 | 第180-202页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及其基本特征 | 第181-185页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及其立法 | 第181-183页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的基本特征 | 第183-185页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保障 | 第185-191页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主体 | 第185-188页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方案 | 第188-189页 |
(三)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边界 | 第189-190页 |
(四)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方式 | 第190-191页 |
三、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 | 第191-200页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理念 | 第191-192页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实体监管规则 | 第192-198页 |
(三)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程序 | 第198-200页 |
四、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展望 | 第200-202页 |
第七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 | 第202-22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与妨害排除 | 第202-204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 | 第202-203页 |
(二) 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成因 | 第203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类型 | 第203-204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方式 | 第204-206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妨害排除方式多元化 | 第204-205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妨害排除的主要方式 | 第205-206页 |
三、 政府公权力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防治 | 第206-212页 |
(一) 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 第206-208页 |
(二) 政府行为的可识别性 | 第208-209页 |
(三) 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 | 第209-212页 |
四、 农村集体组织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防治 | 第212-215页 |
(一) 农村集体组织的权责利 | 第212-213页 |
(二) 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213-214页 |
(三) 集体成员主导的综合监督机制 | 第214-215页 |
五、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诉讼制度 | 第215-22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直接诉讼制度 | 第215-218页 |
(二) 集体成员代表诉讼制度 | 第218-221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支持诉讼制度 | 第221-227页 |
结论 | 第227-233页 |
(一) 本文的基本观点 | 第227-230页 |
(二)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230-231页 |
(三)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8页 |
后记 | 第248-2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50-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