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移动通信发展背景 | 第10-12页 |
1.2 课题技术背景 | 第12页 |
1.3 LTE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1.4 WLAN系统概述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LTE和WLAN异构网络融合方案 | 第16-30页 |
2.1 LTE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6-19页 |
2.1.1 传输技术 | 第16页 |
2.1.2 帧结构 | 第16页 |
2.1.3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AMC) | 第16-17页 |
2.1.4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 第17-18页 |
2.1.5 多天线技术 | 第18页 |
2.1.6 资源调度 | 第18-19页 |
2.2 802.11 MAC层协议概述 | 第19-24页 |
2.2.1 帧间间隔 | 第19-20页 |
2.2.2 MAC层的接收确认帧ACK | 第20-21页 |
2.2.3 DCF | 第21-22页 |
2.2.4 PCF | 第22-23页 |
2.2.5 随机退避时间 | 第23-24页 |
2.3 LTE与WLAN异构网络融合方案 | 第24-28页 |
2.3.1 3GPP网络与WLAN网络交互机制现状 | 第24-25页 |
2.3.2 场景分析 | 第25-26页 |
2.3.3 紧耦合 | 第26-27页 |
2.3.4 松耦合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异构网络系统级仿真平台的设计和搭建 | 第30-42页 |
3.1 仿真原理 | 第30页 |
3.2 小区模型 | 第30-31页 |
3.3 用户模型 | 第31-32页 |
3.4 业务模型 | 第32-33页 |
3.4.1 VoIP业务 | 第32页 |
3.4.2 FTP业务 | 第32-33页 |
3.5 SINR计算模型 | 第33-35页 |
3.5.1 LTE系统的SINR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3.5.2 WLAN系统的SINR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6 路损模型 | 第35-36页 |
3.6.1 LTE系统的路损模型 | 第35页 |
3.6.2 WLAN系统的路损模型 | 第35-36页 |
3.7 仿真参数设置 | 第36-40页 |
3.7.1 热点地区位置设定 | 第36-39页 |
3.7.2 仿真参数 | 第39-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联合传输方案 | 第42-50页 |
4.1 数据业务传输方案 | 第42-46页 |
4.1.1 分割包方案 | 第42-44页 |
4.1.2 整包方案 | 第44-46页 |
4.2 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共存的传输策略 | 第46-48页 |
4.2.1 WLAN优先策略 | 第46-47页 |
4.2.2 基于业务类型的策略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0-66页 |
5.1 数据业务传输方案仿真 | 第50-60页 |
5.1.1 无背景用户的场景 | 第50-51页 |
5.1.2 有固定数量LTE背景用户的场景 | 第51-54页 |
5.1.3 有固定比例LTE背景用户的场景 | 第54-60页 |
5.2 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共存的传输方案的仿真 | 第60-63页 |
5.3 仿真结论 | 第63-6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