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第—节 关于选题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论文总体构思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的选定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研究区域的选定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4-26页 |
一、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二、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基础概念研究 | 第26-27页 |
一、文化旅游 | 第26页 |
二、文化保护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关系研究 | 第27-29页 |
一、旅游开发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 第27-28页 |
二、旅游开发同时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34页 |
一、体验经济理论(Experience Economy Theory) | 第29-30页 |
二、真实性理论(Authenticity Theory) | 第30-32页 |
三、涵化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 | 第32页 |
四、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y(?)eory)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台湾地区佛教文化旅游基础分析 | 第34-54页 |
第一节 台湾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 第34-41页 |
一、台湾概况 | 第34-35页 |
(一)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页 |
(二) 历史文化概况 | 第34-35页 |
二、台湾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 第35-41页 |
(一) 台湾旅游需求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台湾旅游供给分析 | 第37-40页 |
(三) 分析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台湾佛教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41-44页 |
一、台湾佛教发展的原始阶段 | 第41-42页 |
二、台湾佛教发展的奠基阶段 | 第42-43页 |
三、台湾佛教发展的成熟阶段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 第44-50页 |
一、台湾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第45-50页 |
(一)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二)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量化分析 | 第46-49页 |
(三)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 第50-54页 |
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价值高 | 第50页 |
二、耳目一新的佛教建筑特质 | 第50-51页 |
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台湾佛教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 | 第54-68页 |
第一节 实证案例分析 | 第54-59页 |
一、对比案例地的选择 | 第54-57页 |
(一) 案例地简介 | 第54-55页 |
(二) 案例地选择缘由 | 第55-57页 |
二、实证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一) 旅游影响力对比研究 | 第57-59页 |
(二) 旅游各要素对比研究 | 第59页 |
三、对比小结 | 第59页 |
第二节 台湾地区佛教与旅游结合相对较好的原因 | 第59-62页 |
一、优越的基地因素 | 第60页 |
二、庞大的佛教信众 | 第60页 |
三、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多渠道的营销方式 | 第60-61页 |
四、现代化的技术营造 | 第61-62页 |
五、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 第62页 |
六、多样化的体验活动 | 第62页 |
第三节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 | 第62-65页 |
一、旅游事业的层级界限,良莠不齐 | 第62-63页 |
二、交流渠道的闭塞阻断,沟通不畅 | 第63页 |
三、寺院经济的固有模式,危机潜伏 | 第63-64页 |
四、现代科技的包装渲染,内涵缺乏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提升之处 | 第65-68页 |
一、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旅游提升策略 | 第65页 |
(一) 多类型战略 | 第65页 |
(二) 品牌化战略 | 第65页 |
二、基于真实性理论的旅游提升策略 | 第65-66页 |
三、基于涵化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旅游提升策略 | 第66-68页 |
(一) 深挖理论,扩展发展空间 | 第66页 |
(二) 广结良“友”,探求发展模式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台湾佛教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模式探究 | 第68-72页 |
一、包装科技化 | 第68页 |
二、佛教生活化 | 第68-69页 |
三、活动低碳化 | 第69-70页 |
四、运作市场化 | 第70页 |
五、体验深度化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第72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7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72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