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论 | 第6-21页 |
| 1.1 贸易、资本与全球化 | 第6-11页 |
| 1.2 贸易、资本流动与单极化 | 第11-19页 |
| 1.3 简单的评论 | 第19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1.5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 2 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 | 第21-52页 |
| 2.1 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 第21-34页 |
| 2.2 新重商主义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 第34-38页 |
| 2.3 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 第38-50页 |
| 2.4 关于贸易理论的简单总结 | 第50-52页 |
| 3 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研究 | 第52-92页 |
| 3.1 要素的国际流动 | 第52-56页 |
| 3.2 资本的国际流动 | 第56-61页 |
| 3.3 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效应 | 第61-67页 |
| 3.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跨国公司 | 第67-77页 |
| 3.5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研究 | 第77-80页 |
| 3.6 FDI理论的评价与总结 | 第80-82页 |
| 3.7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 第82-92页 |
| 4 中国对外贸易路径变迁 | 第92-126页 |
| 4.1 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决定 | 第92-99页 |
| 4.2 贸易模式选择与贸易条件决定 | 第99-100页 |
| 4.3 效率、优势与中国对外贸易 | 第100-114页 |
| 4.4 路径思辨: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 | 第114-119页 |
| 4.5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的选择 | 第119-126页 |
| 5 资本国际流动中的中国因素 | 第126-157页 |
| 5.1 资本流动的国际格局 | 第126-129页 |
| 5.2 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129-141页 |
| 5.3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 | 第141-148页 |
| 5.4 中国的FDI战略调整:基于与印度的比较研究 | 第148-157页 |
| 6 外贸、外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 第157-176页 |
| 6.1 地区差距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57页 |
| 6.2 扩大的差距:中国内部区域发展的事实 | 第157-163页 |
| 6.3 对外贸易变动: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本表征 | 第163-168页 |
| 6.4 制度与技术:产生差距的根源 | 第168-172页 |
| 6.5 比较优势与地区差距 | 第172-173页 |
| 6.6 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因素 | 第173-175页 |
| 6.7 结论 | 第175-1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
| 致谢 | 第184-185页 |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