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30页 |
1.2.1 弯曲菌概述 | 第16-19页 |
1.2.2 弯曲菌耐药性 | 第19-3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多重耐药机制研究 | 第31-7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53页 |
2.1.1 材料 | 第31-35页 |
2.1.2 方法 | 第35-5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3-70页 |
2.2.1 2012-2014年部分弯曲菌药敏实验结果 | 第53页 |
2.2.2 已知环丙沙星耐药机制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2.2.3 外排泵抑制剂(EPI)对耐药表型的影响 | 第54页 |
2.2.4 CmeABC的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2.2.5 外排泵CmeABC变异体提高弯曲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 | 第55-56页 |
2.2.6 RE-CmeABC表达量和序列变化对耐药水平的影响 | 第56-58页 |
2.2.7 RE-CmeABC与gyrA基因C257T突变共同介导环丙沙星极高水平耐药 | 第58-59页 |
2.2.8 RE-CmeABC提高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突变出现频率 | 第59-60页 |
2.2.9 RE-CmeABC减少环丙沙星在弯曲菌体内的蓄积 | 第60-61页 |
2.2.10 CmeB蛋白结构模型 | 第61-62页 |
2.2.11 RE-CmeB结合药物能力强于野生型CmeB | 第62-63页 |
2.2.12 C.jejuni和C.coli中RE-cmeABC基因的检测 | 第63-64页 |
2.2.13 RE-CmeABC在群体水平上增加抗菌药物的MIC值 | 第64-65页 |
2.2.14 RE-cmeABC可发生水平转移 | 第65-66页 |
2.2.15 携带RE-cmeABC菌株的分子分型和进化分析 | 第66-70页 |
2.3 讨论 | 第70-75页 |
2.3.1 RE-CmeABC在弯曲菌中发挥的作用 | 第70页 |
2.3.2 RE-CmeABC功能增强的原因探究 | 第70-71页 |
2.3.3 RE-CmeABC与弯曲菌耐药表型的关系 | 第71-72页 |
2.3.4 畜禽源弯曲菌中RE-cmeABC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 | 第72-73页 |
2.3.5 我国多个地区畜禽源RE-cmeABC阳性弯曲菌的亲缘关系探讨 | 第73页 |
2.3.6 弯曲菌中发现RE-CmeABC的潜在风险及重要意义 | 第73-75页 |
2.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弯曲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 第76-9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6-83页 |
3.1.1 材料 | 第76-78页 |
3.1.2 方法 | 第78-83页 |
3.2 结果 | 第83-89页 |
3.2.1 弯曲菌庆大霉素MIC测定结果 | 第83-84页 |
3.2.2 庆大霉素耐药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84页 |
3.2.3 aph(2")-If基因的可转移性和基因环境分析 | 第84-86页 |
3.2.4 aph(2")-If基因定位于弯曲菌基因组 | 第86-87页 |
3.2.5 aph(2")-If基因可介导弯曲菌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 | 第87页 |
3.2.6 aph(2")-If基因阳性菌株分子分型研究 | 第87-89页 |
3.3 讨论 | 第89-91页 |
3.3.1 弯曲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及其耐药、传播机制探讨 | 第89-90页 |
3.3.2 新型耐药基因岛的特点 | 第90页 |
3.3.3 弯曲菌中发现新型耐药基因岛的意义 | 第90-91页 |
3.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四章 弯曲菌对磷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新机制研究 | 第92-10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7页 |
4.1.1 材料 | 第92-94页 |
4.1.2 方法 | 第94-97页 |
4.2 结果 | 第97-100页 |
4.2.1 DZB4中多药耐药基因岛分析结果 | 第97页 |
4.2.2 磷霉素高水平耐药表型及磷霉素耐药基因可发生转移 | 第97-98页 |
4.2.3 转化子的验证 | 第98-99页 |
4.2.4 fosX~(CC)基因可介导弯曲菌和大肠杆菌对磷霉素耐药 | 第99-100页 |
4.3 讨论 | 第100-102页 |
4.3.1 转运系统对磷霉素摄取的作用 | 第100页 |
4.3.2 筛选方法的优化 | 第100-101页 |
4.3.3 fosX~(CC)基因的来源及传播 | 第101-102页 |
4.3.4 弯曲菌中发现磷霉素耐药机制的重要意义 | 第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123页 |
个人简介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