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和可能的创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工具 | 第11-12页 |
1.4 论文基本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2.1 引言 | 第14-15页 |
2.2 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回顾 | 第15-23页 |
2.2.1 新经济地理学之前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1.1 古典区位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1.2 新古典经济学和区域经济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2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17-23页 |
2.2.2.1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 | 第17-19页 |
2.2.2.2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 | 第19-22页 |
2.2.2.3 市场获得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2.3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 第23-29页 |
2.3.1 产业集聚和地区差距:割裂的传统 | 第23-24页 |
2.3.2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 第24-29页 |
第3章 沪苏浙皖地区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特征事实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地区差距的描述性证据——基于分产业的基尼系数测度 | 第30-33页 |
3.3 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 第33-37页 |
3.3.1 基本概念辨析 | 第33-34页 |
3.3.2 沪苏浙皖地区制造业集聚的趋势 | 第34-35页 |
3.3.3 沪苏浙皖地区各城市制造业变动趋势及特征 | 第35-37页 |
3.4 市场获得的区域分布 | 第37-42页 |
3.4.1 市场获得测度方法的选取 | 第37-39页 |
3.4.2 沪苏浙皖地区市场获得的数据描述 | 第39-42页 |
第4章 沪苏浙皖地区的市场获得与产业集聚研究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模型 | 第43-45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43页 |
4.2.2 模型建立和分析 | 第43-45页 |
4.3 沪苏浙皖地区市场获得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4.3.1 计量模型设定及说明 | 第45-47页 |
4.3.2 实证结果及解释 | 第47-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产业集聚对地区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2-60页 |
5.1 产业集聚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52-53页 |
5.2 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模型 | 第53-54页 |
5.3 计量模型的设定和说明 | 第54-57页 |
5.4 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5.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 第60-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6.3 可能的不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