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梁唐僧传中所见講经考 | 第14-38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史料之运用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講经与解经 | 第16-19页 |
第三节 講经之情状 | 第19-33页 |
一 講经规模与聽眾 | 第19-20页 |
二 講经之儀軌 | 第20-23页 |
三 道埸及講经用具 | 第23-27页 |
四 法师风度及都講 | 第27-31页 |
五 酬答 | 第31-33页 |
第四节 講经之感应 | 第33-38页 |
第二章 吉藏佛学探析——以《中觀论疏·觀四谛品》若干问题为核心 | 第38-52页 |
第一节 对“四谛有无”之解读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对“三法”之解读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对“二谛”之解读 | 第43-47页 |
第四节 对“三是偈”之解读 | 第47-50页 |
第五节 对“佛性”之解读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吉藏之解经體例 | 第52-85页 |
第一节 總论 | 第52-55页 |
第二节 论释名 | 第55-62页 |
第三节 论宗-體 | 第62-71页 |
第四节 论教相与部黨 | 第71-79页 |
第五节 论经意、序王、缘起及功用 | 第79-85页 |
第四章 《净名玄论》、《维摩经游意》与《法华经游意》之研究 | 第85-144页 |
第一节 《浮名玄论·论题名》述论 | 第85-97页 |
一 序 | 第85-86页 |
二 论立名本 | 第86-89页 |
三 论立本名:總论诸教之名 | 第89-93页 |
四 论立本名:别释此经之名 | 第93-97页 |
第二节 《净名玄论·宗旨》述论 | 第97-112页 |
一 论定宗旨及二智之名 | 第97-103页 |
二 釋智境关系 | 第103-104页 |
三 释二智之同异、长短等义 | 第104-108页 |
四 论二智之得失 | 第108-112页 |
第三节 《净名玄论·會處》述论 | 第112-123页 |
一 论講经會處 | 第112-120页 |
二 明浮土义 | 第120-123页 |
第四节 《维摩经遊意》述论 | 第123-131页 |
一 论定深浅 | 第123-124页 |
二 论释名题 | 第124-129页 |
三 论宗旨与论會处 | 第129-131页 |
第五節 《法华遊意》述论 | 第131-144页 |
一 论论来意 | 第131-134页 |
二 论宗旨与经题 | 第134-138页 |
三 论一经教义、顯密等门 | 第138-141页 |
四 论一经功用、弘经方式、部黨等 | 第141-144页 |
第五章 吉藏解经释例——以《维摩詰经·佛国品》疏文为例 | 第144-161页 |
餘论 | 第161-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3页 |
附录一 《净名玄论》、《維摩经遊意》、《法华经遊意》科判表 | 第173-181页 |
附录二 《維摩经义疏》对全经之科判表 | 第181-207页 |
后记 | 第207-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