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引言第9-14页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第10-11页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1.理论意义第11-12页
        2.现实意义第12-13页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第13-14页
        1.文献研究法第13页
        2.数据分析法第13页
        3.比较分析法第13-14页
一、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界定第14-21页
    (一)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第14页
    (二)民生新闻的兴起原因第14-16页
        1.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第14-15页
        2.电视行业市场化的必然需求第15页
        3.电视观众的需求第15-16页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界定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16-18页
        1.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第16页
        2.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第16-17页
        3.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第17-18页
    (四)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特点第18-21页
        1.内容上的本土化第18-19页
        2.报道角度上的百姓视角第19页
        3.注重新闻现场和事件过程的呈现第19-20页
        4 节目的服务性第20-21页
二、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问题分析第21-27页
    (一)同质化严重第21页
    (二)报道内容狭窄粗俗第21-22页
        1.报道内容狭窄第21-22页
        2.节目内容琐碎低俗第22页
    (三)连续报道和新闻策划不足第22-23页
        1.连续报道不足第22-23页
        2.缺少新闻策划第23页
    (四)新闻评论缺乏深度第23页
    (五)过度娱乐化第23-24页
    (六)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第24-25页
        1.记者采访中态度不中立第24页
        2.缺少对于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的尊重第24页
        3.画面编辑简单粗暴第24-25页
    (七)体制管理问题诸多第25页
        1.管理混乱 人才流失第25页
        2.节目播出受限第25页
    (八)与新媒体融合不足第25-27页
三、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问题成因分析第27-36页
    (一)节目定位模糊、缺少创新导致“同质化”第27-28页
        1.节目定位模糊 盲目跟风第27页
        2.缺少创新第27-28页
        3.民生新闻栏目数量过多第28页
    (二)对民生概念的片面理解及激烈的收视之争第28-29页
        1.“大民生”理念尚未形成第28-29页
        2.愈演愈烈的收视率之争第29页
    (三)盲目追求时效 缺少专业策划团队第29-30页
        1.对时效性的盲目追求导致连续报道不足第29-30页
        2.缺少专业策划团队第30页
    (四)缺少评论型人才 长期忽视新闻评论第30-31页
        1.评论性人才短缺第30页
        2.对新闻评论的忽视第30-31页
        3.长效性的评论策划不足第31页
    (五)缺少对于娱乐元素的合理运用第31-32页
        1.对于电视观众接受能力的低估第31-32页
        2.舍本逐末 忽视内容第32页
    (六)社会公民意识淡薄 媒体人文关怀意识不足第32-33页
        1.公民意识尚未形成第32-33页
        2.媒体缺乏对于人文关怀的足够重视第33页
    (七)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外部因素干扰过多第33-34页
        1.管理混乱 人才流失严重第33-34页
        2.外部力量对节目播出的干扰第34页
    (八)与新媒体融合不足的原因第34-36页
        1.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新媒体第34页
        2.网络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第34-36页
四、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策略第36-50页
    (一)加强节目创意 摆脱“同质化”第36-39页
        1.明确节目定位 精办特色栏目第36-37页
        2.引进人才 加强创新第37-38页
        3.打造个性化主持人第38-39页
    (二)借鉴公共新闻理念 丰富节目内容第39-40页
        1.树立“大民生”理念第39页
        2.加强传播的互动和反馈第39页
        3.培养观众树立“公民”意识第39-40页
    (三)加强连续报道和新闻策划 做“观点的提供者”第40-41页
        1.提高连续报道能力第40页
        2.加强新闻策划第40-41页
    (四)精做特色评论第41-43页
        1.对新闻评论给予充分重视第41页
        2.评论要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第41-42页
        3.打造特色的评论型主持人第42-43页
    (五)适度运用娱乐元素第43-44页
        1.根据新闻的内容和题材有针对性的运用娱乐元素第43页
        2.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坚持是娱乐化元素运用的底线第43页
        3.娱乐化元素的运用要富有创造性第43-44页
    (六)加强人文关怀 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第44-45页
        1.关注弱势群体第44页
        2.关注民生需求第44-45页
        3.对当事人给予必要的画面保护第45页
    (七)加强管理 大胆进行体制改革第45-47页
        1.引入竞争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第45-46页
        2.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第46页
        3.最大限度降低外部因素对节目质量的影响第46页
        4.加强内部合作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第46-47页
    (八)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第47-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改变点的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
下一篇:数据流环境下XML模式匹配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