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人热特性的多节点热舒适模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人体热调节 | 第13-16页 |
1.2.2 热舒适模型 | 第16-18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2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中国人热调节模型的建立 | 第24-61页 |
2.1 标准热调节模型 | 第24-39页 |
2.1.1 被动物理系统 | 第24-32页 |
2.1.2 主动调节系统 | 第32-37页 |
2.1.3 人与环境的热交换 | 第37-39页 |
2.2 模型的个性化 | 第39-45页 |
2.3 热调节模型的验证方法 | 第45-59页 |
2.3.1 预测准确性的判断 | 第45-46页 |
2.3.2 实验验证 | 第46-56页 |
2.3.3 文献数据验证 | 第56-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中国人热舒适模型的建立 | 第61-85页 |
3.1 局部热感觉模型 | 第61-66页 |
3.1.1 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61-63页 |
3.1.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3.1.3 模型的验证 | 第65-66页 |
3.2 整体热感觉的计算 | 第66-69页 |
3.2.1 均匀热环境 | 第66-67页 |
3.2.2 非均匀热环境 | 第67-68页 |
3.2.3 判断方法的建立 | 第68-69页 |
3.3 热舒适模型的建立 | 第69-72页 |
3.3.1 模型的结构及自适应 | 第69-71页 |
3.3.2 模型的对比 | 第71-72页 |
3.4 热舒适模型的验证 | 第72-83页 |
3.4.1 均匀稳态环境 | 第72-73页 |
3.4.2 动态环境的验证 | 第73-81页 |
3.4.3 实际建筑环境的验证 | 第81-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中国人热舒适模型的应用 | 第85-110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基于模型的室内热环境设计 | 第86-95页 |
4.2.1 现有设计规范 | 第86-87页 |
4.2.2 室内稳态均匀环境的设计 | 第87-88页 |
4.2.3 室内非均匀环境的设计 | 第88-95页 |
4.3 基于模型预测的控制 | 第95-109页 |
4.3.1 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 第96-105页 |
4.3.2 控制方法的验证 | 第105-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附件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完成项目 | 第120-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