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小学寄宿学生情感关怀研究--以广东省河源市H学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五)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六)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13-1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 民办学校 | 第13页 |
2. 寄宿学生 | 第13页 |
3. 情感 | 第13页 |
4. 情感关怀 | 第13页 |
(二) 基础理论 | 第13-15页 |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3-14页 |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第14-15页 |
三、H小学寄宿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现状 | 第15-22页 |
(一) 校园在给予学生安全感上的缺失 | 第15-17页 |
1. 宿舍文化单调 | 第15页 |
2. 人身安全 | 第15-16页 |
3. 心理安全 | 第16页 |
4. 校车安全 | 第16-17页 |
(二)家长在给予孩子亲情关怀上的缺失 | 第17页 |
1. 以物质和溺爱代替情感 | 第17页 |
2. 缺少沟通 | 第17页 |
(三) 教师在给予学生情感关怀上的缺失 | 第17-22页 |
1. 班主任工作显无助 | 第17-18页 |
2. 无暇顾及学生情感 | 第18-21页 |
3. 互相推诿责任 | 第21-22页 |
四、情感关怀缺失对H小学寄宿学生的影响 | 第22-36页 |
(一) 学校对学生情感关怀的重要意义 | 第22-23页 |
1. 学校是寄宿生的成长家园 | 第22页 |
2.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 | 第22-23页 |
(二) 情感关怀缺失对H小学寄宿学生的不良影响 | 第23-36页 |
1. 学生难于适应学校生活 | 第23-26页 |
2. 学习动机不强 | 第26-31页 |
3. 学生不信任学校 | 第31-36页 |
五、H小学寄宿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原因 | 第36-43页 |
(一) 家长对亲情关怀的认识误区 | 第36-39页 |
1.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 第36页 |
2. 重智育轻德育和情感 | 第36页 |
3. 以为老师和金钱万能 | 第36-39页 |
(二) 不恰当的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1. 分班一刀切 | 第39-40页 |
2. 管理混乱 | 第40页 |
3. 缺乏应对机制 | 第40页 |
(三) 教师缺少“主人翁”精神 | 第40-43页 |
1. 待遇不公正 | 第40-41页 |
2. 失落感强烈 | 第41页 |
3. 缺乏换位思考 | 第41-43页 |
六、加强对H小学寄宿学生情感关怀的对策 | 第43-50页 |
(一) 注重教育公平 | 第43-44页 |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 | 第43页 |
2. 重视幼小衔接 | 第43-44页 |
3. 对学生一视同仁 | 第44页 |
(二) 提高教师的地位 | 第44-45页 |
1. 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 | 第44页 |
2. 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 第44-45页 |
(三) 适当的情感补偿 | 第45-46页 |
1. 增强服务意识 | 第45-46页 |
2. 尊重学生人格 | 第46页 |
(四) 提高管理水平 | 第46-47页 |
1. 改变分班模式 | 第46页 |
2. 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3. 以人为本 | 第47页 |
(五) 加大校园建设 | 第47-48页 |
1. 发展社团 | 第47页 |
2. 完善设施 | 第47-48页 |
(六) 加强家校合作 | 第48-50页 |
1. 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 第48页 |
2. 教师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 第48页 |
3. 建立全面的沟通机制 | 第48-49页 |
4. 举办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