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 | 第12-18页 |
1.3.1 正、负极材料概述 | 第12-13页 |
1.3.2 隔膜概述 | 第13-14页 |
1.3.3 电解质概述 | 第14-18页 |
1.4 锂离子电池高低温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电解质的配制 | 第23-24页 |
2.3.2 电极的制备 | 第24页 |
2.3.3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24-25页 |
2.4 电解质基本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4.1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 第25页 |
2.4.2 黏度 | 第25页 |
2.4.3 离子电导率 | 第25页 |
2.4.4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5-26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5.1 常温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6页 |
2.5.2 高低温恒流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5.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EIS) | 第27页 |
2.6 电极/电解质界面表征 | 第27-29页 |
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28页 |
2.6.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8-29页 |
第3章 有机溶剂组成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3.3.1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 第30页 |
3.3.2 电解质黏度测试 | 第30-31页 |
3.3.3 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31页 |
3.3.4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1-33页 |
3.3.5 常温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3.3.6 低温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5-39页 |
3.3.7 交流阻抗特性分析(EIS) | 第39-40页 |
3.3.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FEC对LiPF_6/EC+DMC+EMC+MP体系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44-59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8页 |
4.3.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5-46页 |
4.3.2 常温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46-49页 |
4.3.3 低温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49-51页 |
4.3.4 交流阻抗特性分析(EIS) | 第51-53页 |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53-56页 |
4.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锂盐对锂离子电池高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59-72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实验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与讨论 | 第60-71页 |
5.3.1 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60页 |
5.3.2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60-62页 |
5.3.3 常温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62-64页 |
5.3.4 高低温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64-67页 |
5.3.5 交流阻抗特性分析(EIS) | 第67-68页 |
5.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高低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72-89页 |
6.1 引言 | 第72页 |
6.2 实验 | 第72-7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8页 |
6.3.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73-74页 |
6.3.2 常温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74-77页 |
6.3.3 高低温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77-80页 |
6.3.4 交流阻抗特性分析(EIS) | 第80-82页 |
6.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82-85页 |
6.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85-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