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辽宁阜新地区地质背景 | 第13-19页 |
2.1 矿区概况 | 第13-14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7页 |
2.2.1 地层 | 第14-16页 |
2.2.2 构造 | 第16页 |
2.2.3 岩浆岩 | 第16-17页 |
2.3 矿区地质特征 | 第17-18页 |
2.3.1 地层 | 第17页 |
2.3.2 构造 | 第17页 |
2.3.3 赋矿围岩 | 第17-18页 |
2.4 矿(化)体地质特征 | 第18页 |
2.5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水草玛瑙的宝石学特征及水草形态特征观察 | 第19-29页 |
3.1 水草玛瑙的样品观察 | 第19-21页 |
3.2 常规宝石学特征 | 第21-23页 |
3.3“水草”的颜色及形态特征观察 | 第23-28页 |
3.3.1 显微放大观察——包裹体片 | 第24-25页 |
3.3.2 显微放大观察——光薄片 | 第25-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水草玛瑙的显微结构特征 | 第29-49页 |
4.1 偏光显微镜观察 | 第29-36页 |
4.1.1 基质二氧化硅 | 第30-34页 |
4.1.2 二氧化硅与其他矿物的相互关系 | 第34-36页 |
4.2 水草玛瑙的表面微形貌与结构特征——扫描电镜观察 | 第36-45页 |
4.2.1 新鲜断面的SEM图像 | 第36-39页 |
4.2.2 腐蚀后的SEM图像 | 第39-45页 |
4.3 阴极发光测试 | 第45-47页 |
4.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水草玛瑙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 第49-88页 |
5.1 水草玛瑙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49-78页 |
5.1.1 X射线粉晶衍射 | 第52-55页 |
5.1.2 单晶体拍摄德拜衍射法 | 第55-63页 |
5.1.3 水草玛瑙的红外、拉曼光谱分析 | 第63-78页 |
5.2 水草玛瑙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78-86页 |
5.2.1 无色及褐色二氧化硅成分特征 | 第80-82页 |
5.2.2 绿鳞石的成分特征 | 第82-84页 |
5.2.3 杂质矿物与黄色球状体 | 第84-86页 |
5.3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水草玛瑙形成温度及成因初探 | 第88-96页 |
6.1 水草玛瑙的形成温度 | 第88-90页 |
6.1.1 水草玛瑙中的水——差热分析 | 第88-90页 |
6.2 水草玛瑙中水的来源及形成温度 | 第90-92页 |
6.3 矿床成因讨论 | 第92-94页 |
6.3.1 绿鳞石 | 第92页 |
6.3.2 矿区的水草玛瑙成因推测 | 第92-94页 |
6.4 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水草玛瑙的质量评价与对比 | 第96-102页 |
7.1 水草玛瑙的评价因素 | 第96页 |
7.2 阜新水草玛瑙与印度水草玛瑙的对比研究 | 第96-101页 |
7.2.1 常规宝石学特征 | 第97-98页 |
7.2.2 显微结构特征 | 第98-99页 |
7.2.3 印度水草玛瑙的矿物组成与化学成分 | 第99-101页 |
7.3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