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对市政债券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对市政债券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市政债券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 第17-22页 |
2.1 市政债券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市政债券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2.1.2 城投债、地方政府债券与市政债券的联系与区别 | 第17-18页 |
2.2 市政债券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2.2.1 公债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2.2.3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市政债券的试行现状及问题 | 第22-28页 |
3.1 我国市政债券发行试点与准市政债券的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3.1.1 我国市政债券发行试点的基本现状 | 第22页 |
3.1.2 我国准市政债券发行的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3.2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的问题分析 | 第25-28页 |
3.2.1 地方政府积聚的发债风险 | 第25页 |
3.2.2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能力落后 | 第25-26页 |
3.2.3 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26页 |
3.2.4 中央财政和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加大 | 第26-28页 |
第4章 全面推出我国市政债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8-41页 |
4.1 全面推出我国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2页 |
4.1.1 发展市政债券是现阶段的理性筹资手段 | 第28-30页 |
4.1.2 市政债券是完善与深化财政分权改革的现实需要 | 第30-31页 |
4.1.3 市政债券是优化金融结构,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 | 第31-32页 |
4.2 全面推出我国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41页 |
4.2.1 发展市政债券的法律层面分析 | 第32-33页 |
4.2.2 发展市政债券的体制层面分析 | 第33-34页 |
4.2.3 发展市政债券的市场层面分析 | 第34-39页 |
4.2.4 发展市政债券的宏观经济条件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美国市政债券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50页 |
5.1 美国市政债券的发展实践 | 第41-48页 |
5.1.1 美国市政债券的结构 | 第41-42页 |
5.1.2 美国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与方式 | 第42-44页 |
5.1.3 美国市政债券的筹资用途 | 第44-45页 |
5.1.4 美国市政债券期限结构与主要投资者 | 第45-46页 |
5.1.5 美国市政债券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页 |
5.1.6 美国市政债券的信用评级情况 | 第46-47页 |
5.1.7 美国市政债券的监督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 | 第47-48页 |
5.2 美国市政债券的经验启示 | 第48-50页 |
5.2.1 筹资用途明确,期限结构合理 | 第48页 |
5.2.2 评级体系独立,信息披露制度透明 | 第48页 |
5.2.3 政府层级清晰,责任界定明确 | 第48-50页 |
第6章 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体系设计及对策建议 | 第50-59页 |
6.1 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体系设计 | 第50-56页 |
6.1.1 市政债券体系设计的目标 | 第50页 |
6.1.2 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6.1.3 建立市政债券的多层次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6.1.4 市政债券发行主体、期限及规模的确定 | 第52-53页 |
6.1.5 市政债券的定价 | 第53-56页 |
6.1.6 税收待遇的制定 | 第56页 |
6.1.7 市政债券的风险控制 | 第56页 |
6.2 发展我国市政债券的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6.2.1 实现由城投债向市政债券的“稳定”过渡 | 第56-57页 |
6.2.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评级体系 | 第57页 |
6.2.3 加强信息披露,形成对市政债券的市场监督 | 第57-58页 |
6.2.4 完善市政债券的风险识别及防范体系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