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1-12页 |
| ·当代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 | 第12-18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城市发展的需要 | 第18-19页 |
| ·设计实践的需要 | 第19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概述 | 第22-33页 |
|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22-29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研究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的发展 | 第29-31页 |
| ·近代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的发展 | 第29-30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发展趋势及发展动因 | 第30-31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主要形态 | 第31-33页 |
| ·基于空间导向性的门厅式集散空间 | 第31-32页 |
| ·基于空间差异性的中庭环绕空间 | 第32页 |
|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功能转换空间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解析 | 第33-50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33-34页 |
| ·按围合方式分类 | 第33-34页 |
| ·按动静关系分类 | 第34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特征 | 第34-37页 |
| ·通透性 | 第35-36页 |
| ·模糊性 | 第36页 |
| ·多样性 | 第36-37页 |
| ·流动性 | 第37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质 | 第37-40页 |
| ·内部公共空间的城市化 | 第37-38页 |
| ·地域性文化(文脉)在内部空间的体现和延续 | 第38-39页 |
| ·城市空间向综合体内部空间的渗透 | 第39-40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组织结构模式 | 第40-50页 |
| ·空间组织要素 | 第40-42页 |
| ·空间结构 | 第42-43页 |
| ·空间组织的结构模式,组织步骤及方法 | 第43-50页 |
| 第四章 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及主要空间形态创作 | 第50-96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50-60页 |
| ·内部公共空间的个性化原则 | 第50-54页 |
| ·内部公共空间的整体化原则 | 第54-56页 |
| ·内部公共空间的序列化原则 | 第56-57页 |
| ·内部公共空间的渗透化原则 | 第57-58页 |
| ·内部公共空间的人性化 | 第58-60页 |
| ·基于空间导向性的门厅式集散空间 | 第60-77页 |
| ·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61-68页 |
| ·空间的组织交通 | 第68-72页 |
| ·空间导向设计 | 第72-75页 |
| ·空间的体验 | 第75-77页 |
| ·基于空间差异性的中庭环绕空间 | 第77-89页 |
| ·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78-79页 |
| ·空间的组织交通 | 第79-80页 |
| ·空间的差异性设计 | 第80-87页 |
| ·对城市的意义 | 第87-89页 |
|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功能转换空间(出入口、廊道、过厅) | 第89-96页 |
| ·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90-92页 |
| ·空间的可达性设计 | 第92-96页 |
| 第五章 城市文化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设计未来 | 第96-102页 |
|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 第96-101页 |
| ·复合与独立、集约与分散 | 第98-99页 |
| ·漫游式、标志性的倾向 | 第99页 |
| ·多重体现 | 第99-100页 |
| ·生态化、智能化 | 第100-101页 |
| ·针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展望(总结)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附件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