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温差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温差电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热电转换系统的研究 | 第16-17页 |
| ·热电技术在车辆节能方面的应用及其面临的问题 | 第17-19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热电转换的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 ·各种热电效应 | 第21-25页 |
| ·塞贝克效应 | 第21-22页 |
| ·珀尔帖效应 | 第22-23页 |
| ·汤姆逊效应 | 第23-24页 |
| ·焦尔效应 | 第24页 |
| ·傅立叶效应 | 第24-25页 |
| ·热电效应间的关系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内置板式温差发电器换热特性的研究 | 第26-41页 |
| ·强化传热及其理论 | 第26-27页 |
| ·温差发电器的结构模型 | 第27-28页 |
| ·综合换热性能的计算与评定 | 第28-31页 |
| ·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28页 |
| ·阻力特性的计算 | 第28-30页 |
| ·换热性能的综合评定 | 第30-31页 |
| ·温差发电器换热特性的计算与优化 | 第31-35页 |
| ·内置板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31-32页 |
| ·内置板式结构的阻力计算 | 第32-33页 |
| ·内置板结构换热性能的综合评定 | 第33页 |
| ·板式结构的优化计算与分析 | 第33-35页 |
| ·内置板上温度分布的建模与发电性能的计算 | 第35-40页 |
| ·数学描写 | 第35-37页 |
| ·内置板上温度分布以及内置热电偶堆输出电压的计算 | 第37-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温差电器发电性能的计算与优化 | 第41-52页 |
| ·热电材料优值系数的计算与优化 | 第41-44页 |
| ·热电偶截面积对热电优值Z 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热电偶臂长对热电优值Z 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温差发电模块的发电特性 | 第44-49页 |
| ·热电模块的发电性能参数 | 第45-46页 |
| ·发电模块发电性能的优化 | 第46-49页 |
| ·温差电系统输出电路的设计 | 第49-51页 |
| ·车辆用电分析 | 第49-50页 |
| ·温差发电器输出电路的设计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内置式温差发电器热通道的数值仿真及优化 | 第52-68页 |
|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简介 | 第52-54页 |
| ·GAMBIT简介 | 第52-53页 |
| ·FLUENT 软件简介 | 第53-54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前处理 | 第55-58页 |
| ·热端换热器结构 | 第56页 |
|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 ·边界条件 | 第57页 |
| ·数值方法 | 第57-58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 ·内置十字板结构与光管结构的对比 | 第58-61页 |
| ·粗糙内置十字板、内置十字板与光管的对比 | 第61-63页 |
| ·对带缩放口的内置十字板结构的对流-辐射耦合传热模拟 | 第63-67页 |
| ·仿真实验总结 | 第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轻客用温差发电器部分设计参数的测定 | 第68-72页 |
| ·实验目的及条件 | 第68-69页 |
| ·实验目的 | 第68页 |
| ·实验条件 | 第68页 |
| ·试验设备及仪表 | 第68-69页 |
| ·实验系统设计 | 第69-71页 |
| ·实验方案 | 第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 ·实验结果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总结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