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财务诊断相关理论与哈佛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2.1 财务诊断相关概念 | 第19页 |
2.2 财务诊断基本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比率分析法 | 第19-20页 |
2.2.2 因素分析法 | 第20页 |
2.2.3 图表分析法 | 第20页 |
2.2.4 财务综合能力分析 | 第20页 |
2.2.5 财务危机预警分析 | 第20-21页 |
2.3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 第21页 |
2.3.2 战略分析维度 | 第21页 |
2.3.3 会计分析维度 | 第21页 |
2.3.4 财务分析维度 | 第21-22页 |
2.3.5 前景分析维度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RST公司战略与会计分析 | 第23-31页 |
3.1 公司概况 | 第23-24页 |
3.2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RST公司的战略分析 | 第24-28页 |
3.2.1 企业外部环境 | 第24-26页 |
3.2.2 企业内部环境 | 第26-28页 |
3.3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RST公司的会计分析 | 第28-31页 |
3.3.1 识别关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第28页 |
3.3.2 分析关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RST公司财务与前景分析 | 第31-40页 |
4.1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RST公司的财务分析 | 第31-37页 |
4.1.1 财务能力 | 第31-35页 |
4.1.2 财务综合能力 | 第35-37页 |
4.2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RST公司的前景分析 | 第37-40页 |
4.2.1 财务预测 | 第37-38页 |
4.2.2 风险预测 | 第38页 |
4.2.3 财务预警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RST公司诊断结果 | 第40-47页 |
5.1 战略诊断 | 第40-42页 |
5.1.1 企业环境诊断 | 第40页 |
5.1.2 企业采购诊断 | 第40-41页 |
5.1.3 企业生产诊断 | 第41页 |
5.1.4 企业销售诊断 | 第41-42页 |
5.2 会计诊断 | 第42页 |
5.3 财务诊断 | 第42-45页 |
5.3.1 财务能力诊断 | 第42页 |
5.3.2 筹资诊断 | 第42-44页 |
5.3.3 利润诊断 | 第44-45页 |
5.4 前景诊断 | 第45页 |
5.5 RST公司诊断结果 | 第45-47页 |
第六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RST公司改进建议 | 第47-50页 |
6.1 战略方面改进建议 | 第47-48页 |
6.1.1 积极升级产品结构 | 第47页 |
6.1.2 发展相关多元化经营 | 第47页 |
6.1.3 优化销售渠道 | 第47页 |
6.1.4 坚持企业的品牌战略 | 第47页 |
6.1.5 打造核心竞争力 | 第47-48页 |
6.1.6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第48页 |
6.2 会计管理方面改进建议 | 第48页 |
6.2.1 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机制 | 第48页 |
6.2.2 建立存货管理预警机制 | 第48页 |
6.3 财务管理方面改进建议 | 第48-50页 |
6.3.1 控制销售费用 | 第48-49页 |
6.3.2 建立现金流预警机制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0-5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51页 |
7.2.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