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钓鱼岛列岛的概况 | 第11-13页 |
一、地理概况 | 第11页 |
二、战略地位 | 第11页 |
三、钓鱼岛法律地位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20页 |
一、日本觊觎窃取钓鱼列岛的历史 | 第13-17页 |
二、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实质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中日钓鱼岛主权的主张与依据 | 第20-31页 |
第一节 中方的主张与依据 | 第20-23页 |
一、中国最早发现并统治钓鱼岛列岛 | 第20-23页 |
二、条约依据 | 第23页 |
第二节 日方的主张与依据 | 第23-25页 |
一、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 | 第23-24页 |
二、日本根据先占原则取得钓鱼岛主权,并己实行有效统治 | 第24页 |
三、条约依据 | 第24-25页 |
四、禁止反言原则 | 第25页 |
第三节 中日双方主张与依据的国际法辨析 | 第25-31页 |
一、关于先占和有效统治的辨析 | 第25-27页 |
二、从时效原则分析 | 第27页 |
三、从时际法的角度分析 | 第27-28页 |
四、从禁止反言原则辨析 | 第28-29页 |
五、《旧金山对日和约》效力考证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解决钓鱼岛主权争端的方法 | 第31-37页 |
第一节 武力解决方法不可取 | 第31-32页 |
一、武力解决有违国际法 | 第31页 |
二、中国军力不足以完全与日方抗衡 | 第31-32页 |
三、武力解决会招致负面国际效应 | 第32页 |
第二节 政治解决前景暗淡 | 第32-34页 |
一、谈判与协商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 第32-33页 |
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未获积极响应 | 第33-34页 |
三、第三方斡旋或调停与中国主张相悖 | 第34页 |
第三节 法律解决势在必行 | 第34-37页 |
一、运用法律手段的紧迫性 | 第35-36页 |
二、运用法律手段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运用国际诉讼解决钓鱼岛主权争端 | 第37-45页 |
第一节 中日诉讼证据分量比较 | 第37-40页 |
一、历史证据比较 | 第37-38页 |
二、地图证据比较 | 第38-39页 |
三、地理地质证据比较 | 第39页 |
四、条约证据比较 | 第39-40页 |
五、有效统治证据比较 | 第40页 |
第二节 钓鱼岛国际诉讼的举证责任和适用法则 | 第40-42页 |
一、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 第40-41页 |
二、举证不能承担不利后果问题 | 第41页 |
三、钓鱼岛国际诉讼适用的国际法则 | 第41-42页 |
四、钓鱼岛国际诉讼的基本目标 | 第42页 |
第三节,中国应作好充分的国际诉讼准备 | 第42-45页 |
一、分析双方不同立场,收集有意义的证据 | 第42-43页 |
二、加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研究,完善相关国内立法 | 第43-44页 |
三、加强实际控制,寓维权于开发之中 | 第44页 |
四、加强对相关国际判例的研究 | 第44页 |
五、加强对国际法人才的培养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