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引言第11-16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页
    (四)本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4-16页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一般理论分析第16-22页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及特征第16-17页
        1.政治认同的内涵第16页
        2.政治认同的特征第16-17页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及特征第17-19页
        1.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第17-18页
        2.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第18-19页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第19-20页
        1.政治价值认同第19页
        2.政治实体认同第19页
        3.政治工具认同第19-20页
        4.政治效能认同第20页
    (四)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的时代价值第20-22页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第20页
        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第20-21页
        3.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第21-22页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调查现状分析第22-31页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第22-23页
        1.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2页
        2.调查问卷的实施第22页
        3.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第22-23页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第23-31页
        1.政治价值认同:坚定性与迷惘性并存第23-25页
        2.政治实体认同:忠诚性与困惑性相伴第25-27页
        3.政治工具认同:务实性与理想化相随第27-29页
        4.政治效能认同:肯定性与质疑性相伴第29-31页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1-39页
    (一)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因素第31-34页
        1.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第32页
        2.政治文明建设不完善,降低大学生的政治实体认同感第32-33页
        3.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动机第33-34页
    (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高校因素第34-35页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不完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发展第34-35页
        2.校园政治参与实践活动缺乏,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过程的转化第35页
    (三)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家庭因素第35-37页
        1.家庭成员政治认知对大学生早期政治情感培养的影响作用第35-36页
        2.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作用第36-37页
    (四)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个体因素第37-39页
        1.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多样性第37页
        2.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不够全面第37-39页
四、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有效途径第39-52页
    (一)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根基第39-42页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建立公平的经济环境第39-40页
        2.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以完善民主的政治环境第40-41页
        3.融合多元文化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第41-42页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效性第42-47页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第42-44页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44-45页
        3.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活动第45-46页
        4.丰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载体和平台第46-47页
    (三)优化家庭教育,营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良好氛围第47-49页
        1.提升家庭成员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第47-48页
        2.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实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第48-49页
    (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政治价值的接受与行为实践的统一第49-52页
        1.提升自身的政治认知水平第49-50页
        2.促进自身政治认同从情感到行为的转化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第55-62页
后记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粘滞滤波器的集群行为方法研究
下一篇:公益组织孵化器培育NPO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北京“恩派(NPI)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