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四)本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6-22页 |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及特征 | 第16-17页 |
1.政治认同的内涵 | 第16页 |
2.政治认同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9页 |
1.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 第17-18页 |
2.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 | 第19-20页 |
1.政治价值认同 | 第19页 |
2.政治实体认同 | 第19页 |
3.政治工具认同 | 第19-20页 |
4.政治效能认同 | 第20页 |
(四)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的时代价值 | 第20-22页 |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 第20页 |
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 | 第20-21页 |
3.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 第21-22页 |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调查现状分析 | 第22-31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第22-23页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2页 |
2.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22页 |
3.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 | 第22-23页 |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1.政治价值认同:坚定性与迷惘性并存 | 第23-25页 |
2.政治实体认同:忠诚性与困惑性相伴 | 第25-27页 |
3.政治工具认同:务实性与理想化相随 | 第27-29页 |
4.政治效能认同:肯定性与质疑性相伴 | 第29-31页 |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1-39页 |
(一)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因素 | 第31-34页 |
1.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第32页 |
2.政治文明建设不完善,降低大学生的政治实体认同感 | 第32-33页 |
3.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动机 | 第33-34页 |
(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高校因素 | 第34-35页 |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不完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发展 | 第34-35页 |
2.校园政治参与实践活动缺乏,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过程的转化 | 第35页 |
(三)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家庭因素 | 第35-37页 |
1.家庭成员政治认知对大学生早期政治情感培养的影响作用 | 第35-36页 |
2.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作用 | 第36-37页 |
(四)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个体因素 | 第37-39页 |
1.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多样性 | 第37页 |
2.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不够全面 | 第37-39页 |
四、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有效途径 | 第39-52页 |
(一)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根基 | 第39-42页 |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建立公平的经济环境 | 第39-40页 |
2.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以完善民主的政治环境 | 第40-41页 |
3.融合多元文化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 | 第41-42页 |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效性 | 第42-47页 |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 第42-44页 |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44-45页 |
3.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活动 | 第45-46页 |
4.丰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载体和平台 | 第46-47页 |
(三)优化家庭教育,营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良好氛围 | 第47-49页 |
1.提升家庭成员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 | 第47-48页 |
2.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实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 第48-49页 |
(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政治价值的接受与行为实践的统一 | 第49-52页 |
1.提升自身的政治认知水平 | 第49-50页 |
2.促进自身政治认同从情感到行为的转化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