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学术权力 | 第16-17页 |
二、学术管理 | 第17页 |
三、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现代大学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二、直线——职能型组织理论 | 第19页 |
三、委员会制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运行机制的比较 | 第21-42页 |
第一节 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概况介绍 | 第21-24页 |
一、湖南大学简介及其学术委员会整体概况 | 第21-22页 |
二、爱丁堡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简介及其学术评议会整体概况 | 第22-23页 |
三、三所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整体概况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关于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组织理念 | 第24-26页 |
一、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组织理念 | 第24页 |
二、爱丁堡大学学术评议会组织理念 | 第24-25页 |
三、弗吉尼亚大学学术评议会组织理念 | 第25页 |
四、三所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组织理念的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关于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组织架构 | 第26-31页 |
一、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 | 第26-28页 |
二、爱丁堡大学学术评议会组织架构 | 第28-29页 |
三、弗吉尼亚大学学术评议会组织架构 | 第29-30页 |
四、三所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组织架构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关于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成员构成 | 第31-37页 |
一、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构成 | 第32页 |
二、爱丁堡大学学术评议会成员构成 | 第32-33页 |
三、弗吉尼亚大学学术评议会成员构成 | 第33-34页 |
四、三所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成员构成的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第五节 关于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议事程序 | 第37-42页 |
一、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议事程序 | 第37页 |
二、爱丁堡大学学术评议会议事程序 | 第37-38页 |
三、弗吉尼亚大学学术评议会议事程序 | 第38页 |
四、三所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议事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对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的反思及建议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对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的若干反思 | 第42-44页 |
一、学术委员会缺乏独立性 | 第42页 |
二、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不合理 | 第42-43页 |
三、学术委员会运行制度不健全 | 第43-44页 |
四、学术委员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44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大学学术委员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 | 第44-49页 |
一、保持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 | 第44-45页 |
二、优化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 第45-46页 |
三、完善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构成 | 第46页 |
四、规范学术委员会的议事程序 | 第46-47页 |
五、健全学术委员会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