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当前国内外颗粒测量方法 | 第10-16页 |
1.2.1 显微镜法 | 第11页 |
1.2.2 光散射法 | 第11-13页 |
1.2.3 筛分法 | 第13页 |
1.2.4 沉降法 | 第13-14页 |
1.2.5 超声衰减谱法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超声衰减谱法颗粒测量的理论 | 第18-35页 |
2.1 超声波 | 第18页 |
2.2 纯介质中的声学理论 | 第18-23页 |
2.2.1 纯介质的声速测量 | 第18-20页 |
2.2.2 纯介质中的声衰减 | 第20-23页 |
2.3 分散体系中声学理论 | 第23-24页 |
2.3.1 分散系的声速测量 | 第23页 |
2.3.2 分散系的声衰减 | 第23-24页 |
2.4 超声波衰减理论模型 | 第24-32页 |
2.4.1 ECAH模型 | 第25-28页 |
2.4.2 耦合相模型 | 第28-32页 |
2.4.2.1 Harker and Temple模型 | 第28-30页 |
2.4.2.2 Dukhin and Goetz模型 | 第30-32页 |
2.5 反演计算超声波衰减谱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超声衰减的颗粒测量装置 | 第35-45页 |
3.1 超声波探头设计 | 第35-38页 |
3.2 超声波脉冲发射/接收器和示波器 | 第38页 |
3.3 超声波数据采集/处理软件 | 第38-44页 |
3.3.1 模拟模块 | 第39-42页 |
3.3.2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2-43页 |
3.3.3 物性参数优化模块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实验装置性能测试 | 第45-5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4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4.4.1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悬浮液验证实验 | 第47-49页 |
4.4.2 微米二氧化硅颗粒悬浮液验证实验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超声衰减谱法用于阿司匹林结晶过程的在线测量 | 第53-6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5.2 实验装置 | 第53-56页 |
5.2.1 ATR-FTIR | 第54-55页 |
5.2.2 二维成像系统 | 第55-56页 |
5.2.3 NANOSONIC | 第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3.1 阿司匹林热力学研究 | 第56-57页 |
5.3.1.1 溶解度测量 | 第56-57页 |
5.3.1.2 介稳区测量 | 第57页 |
5.3.2 阿司匹林结晶实验 | 第57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4.1 阿司匹林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和介稳区 | 第57-59页 |
5.4.2 不加晶种实验 | 第59-62页 |
5.4.3 加晶种实验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物性参数的数值模拟 | 第66-84页 |
6.1 常用MATLAB数学优化算法简介 | 第66-69页 |
6.1.1 遗传算法 | 第66-67页 |
6.1.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67-68页 |
6.1.3 遍历并行优化算法 | 第68-69页 |
6.2 已知实验体系物性参数的模拟估计 | 第69-81页 |
6.2.1 超声衰减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拟合 | 第69-71页 |
6.2.2 遍历并行算法对物性参数的估计 | 第71-76页 |
6.2.3 遗传算法对已知体系的参数估计 | 第76-81页 |
6.3 未知体系物性参数的模拟优化 | 第81-83页 |
6.3.1 遗传算法对未知颗粒的物性参数的模拟 | 第81-82页 |
6.3.2 超声衰减谱法对未知颗粒物质粒度分布的测量 | 第82-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总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