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d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阐述 | 第14-16页 |
1.2.1 城市景观概念内涵 | 第14页 |
1.2.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16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城市景观风貌发展综述 | 第18-39页 |
2.1 国内外城市景观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2.1.1 国外城市景观风貌发展 | 第18-21页 |
2.1.2 国内城市景观风貌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1.3 本节小结 | 第22页 |
2.2 景观风貌发展的主要理论 | 第22-27页 |
2.2.1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 第22-23页 |
2.2.2 霍华德田园城市 | 第23-24页 |
2.2.3 奥姆斯特德与绿色城市主义 | 第24-25页 |
2.2.4 景观都市主义 | 第25-26页 |
2.2.5 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和西蒙兹的大地景观 | 第26页 |
2.2.6 本节小结 | 第26-27页 |
2.3 相关规划梳理 | 第27-29页 |
2.3.1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 第27页 |
2.3.2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 第27-28页 |
2.3.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4 本节小结 | 第29页 |
2.4 案例分析 | 第29-38页 |
2.4.1 国内案例分析 | 第29-33页 |
2.4.2 国外案例分析 | 第33-37页 |
2.4.3 本节小结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城市景观风貌结构的构建 | 第39-70页 |
3.1 公共空间网络 | 第39-66页 |
3.1.1 公共空间网络的提出 | 第39-40页 |
3.1.2 公共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 第40-47页 |
3.1.3 韶关公共空间网络构建 | 第47-66页 |
3.2 景观风貌分区划分 | 第66-69页 |
3.2.1 景观风貌分区划分和分类 | 第66-67页 |
3.2.2 韶关景观风貌分区的划分 | 第67-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规划设计方法创新 | 第70-126页 |
4.1 公共空间网络的开放性控制 | 第70-103页 |
4.1.1 公共空间网络开放性控制方法 | 第70-85页 |
4.1.2 韶关公共空间网络的开放性控制 | 第85-103页 |
4.2 景观风貌分区的指引性控制 | 第103-125页 |
4.2.1 景观风貌分区指引性控制方法 | 第103页 |
4.2.2 韶关景观风貌分区指引性控制——以芙蓉新城现代都市风貌区为例 | 第103-12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语 | 第126-128页 |
5.1 景观风貌规划方法总结 | 第126-127页 |
5.2 本文景观风貌规划方法的不足和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表格来源 | 第131-132页 |
图片来源 | 第132-136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件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