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日粮能量水平对7~10月龄育成牛生长、消化代谢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6-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1 三大营养物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代谢过程第17页
        1.1.2 能量营养与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微生物蛋白的合成第17-18页
    1.2 后备牛的能量需要量第18-19页
    1.3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的影响第19-21页
        1.3.1 日粮能量水平对后备牛生产性能的作用第19页
        1.3.2 日粮能量水平对后备牛瘤胃发育的影响第19-20页
        1.3.3 日粮能量水平对后备牛血清学指标、激素的影响第20-21页
    1.4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日粮能量水平对 7~10月龄荷斯坦育成牛生长性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第23-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1.1 试验设计第23页
        2.1.2 试验动物与日粮第23页
        2.1.3 饲养管理第23-25页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5页
        2.1.5 统计分析第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2.2.1 育成牛生长性能及体况指标第25-28页
        2.2.2 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含量第28-30页
    2.3 讨论第30-33页
        2.3.1 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育成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0-31页
        2.3.2 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 7~10月龄育成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31页
        2.3.3 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 7~10月龄育成牛血清激素及生长因子的影响第31-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日粮能量水平对 7~10月龄荷斯坦育成牛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第34-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3.1.1 试验设计第34页
        3.1.2 试验日粮第34页
        3.1.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第34页
        3.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第34-35页
        3.1.5 统计分析第3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5-44页
        3.2.1 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第35-38页
        3.2.2 日粮能量水平对断奶育成牛能量利用率的影响第38-39页
        3.2.3 DE与NDF/OM%的关系第39-40页
        3.2.4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成牛氮消化代谢的影响第40-41页
        3.2.5 瘤胃pH值,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第41-44页
    3.3 讨论第44-46页
        3.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成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第44-45页
        3.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成牛能量利用率的影响第45页
        3.3.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成牛氮利用率的影响第45页
        3.3.4 日龄对育成牛能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第45页
        3.3.5 日粮能量水平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日粮能量水平对 7~10月龄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第47-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4.1.1 试验设计第47页
        4.1.2 试验日粮第47页
        4.1.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第47页
        4.1.4 样品采集第47-48页
        4.1.5 DNA提取及PCR扩增第48页
        4.1.6 数据分析第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4.2.1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第48-50页
        4.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第50-53页
        4.2.3 韦恩图第53-54页
        4.2.4 育成牛处理组共有和特有微生物种类第54-55页
    4.3 讨论第55-56页
        4.3.1 育成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Alpha-diversity)第55页
        4.3.2 能量水平及日龄对育成牛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第55-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7-58页
    5.1 论文总体结论第57页
    5.2 创新点第57页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研究
下一篇:面对现实,找寻自我--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男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