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13页 | 
| 一、“义仆”的定义 | 第8-10页 | 
| (一)“仆”的定义 | 第8页 | 
| (二)“义”的定义 | 第8-10页 | 
|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文学作品中义仆形象的溯源 | 第13-16页 | 
| 一、先秦两汉文学中义仆形象 | 第13-14页 | 
| 二、唐传奇中的义仆形象 | 第14-16页 | 
| 三、元代杂剧中的义仆形象 | 第16页 | 
| 第二章“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 | 第16-27页 | 
| 一、“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的分类 | 第16-20页 | 
| 二、“三言”“二拍”中的各类义仆形象的特征 | 第20-23页 | 
| (一)保主抚孤型 | 第20页 | 
| (二)奋不顾身 拔刀相助 | 第20-21页 | 
| (三)忠谏诤言型 | 第21页 | 
| (四)一心为主 不离不弃 | 第21-22页 | 
| (五)一腔忠义 不顾生死 | 第22页 | 
| (六)甘屈人下 忠正朴实 | 第22-23页 | 
| 三、“三言”“二拍”中的主奴之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 四、“三言”“二拍”中义仆形象的新变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义仆形象形成的原因 | 第27-35页 | 
| 一、义仆形象滋生的文化土壤 | 第27-31页 | 
| (一)统治者灌输主奴的道德思想 | 第28-29页 | 
| (二)侠义精神的影响 | 第29-31页 | 
| 二、义仆形象滋生的社会土壤 | 第31-32页 | 
| 三、冯梦龙创作过程中对义仆形象的必然选择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义仆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 第35-40页 | 
| 一、再现了封建等级制度 | 第35-37页 | 
| 二、再现了奴性文化观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附件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