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张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9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1页
        1.张澜高尚道德情操的感染第10-11页
        2.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的碰撞第11页
    (二)本论题的理论意义第11-13页
        1.有利于丰富对张澜的研究第12页
        2.有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野第12页
        3.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第12-13页
    (三)本论题的实践意义第13-14页
        1.为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启示第13页
        2.为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第13-14页
    (四)文献综述第14-19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一、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第19-29页
    (一)解决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课题需要新的理论武器第19-22页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第20页
        2.“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第20-21页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21-22页
    (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呼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第22-25页
        1.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第22-23页
        2.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第23-24页
        3.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第24-25页
    (三)中国共产党对张澜的影响第25-29页
        1.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影响第25-26页
        2.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影响第26-27页
        3.其他个别党员的影响第27-29页
二、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条件第29-41页
    (一)勤奋好学,功底深厚第29-31页
        1.具有精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底蕴第29-30页
        2.对近代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第30-31页
        3.具有接受新思想的眼界和气度第31页
    (二)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第31-36页
        1.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把握第32-33页
        2.坚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分析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第33-35页
        3.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35-36页
    (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分析中国国情第36-41页
        1.深入分析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感情和需要第36-37页
        2.辩证地认识中国的国情第37-39页
        3.领导参与爱国实践活动第39-41页
三、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41-53页
    (一)接触、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8—1937)第41-45页
        1.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41-42页
        2.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紧迫的国情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第42-43页
        3.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主持《晨报》工作,领导四川人民支持各起爱国运动第43-45页
    (二)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1937—1945)第45-48页
        1.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中国抗战问题第45-46页
        2.针对民众需求,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第46-47页
        3.顺应时代潮流,力主和平团结第47-48页
    (三)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5—1955)第48-53页
        1.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解决中国的内部矛盾问题第48-50页
        2.共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50-51页
        3.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第51-53页
四、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第53-64页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舆论阵地第53-56页
        1.报刊杂志普及马克思主义第53-54页
        2.会议讲话宣传马克思主义第54-55页
        3.多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第55-56页
    (二)开展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56-59页
        1.制定正确政策引导教育第56页
        2.利用学校开展教育第56-58页
        3.政党建设中倡导教育第58页
        4.以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第58-59页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中国社会历史课题第59-61页
        1.认清主要矛盾,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第59-60页
        2.得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的论断,支持革命取得胜利第60-61页
        3.在新形势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第61页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第61-64页
        1.提出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主张第62页
        2.在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62-63页
        3.从中国民俗文化和社会心理中吸取合理因素第63-64页
五、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评价第64-70页
    (一)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功绩第64-67页
        1.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阵地第64-65页
        2.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第65-66页
        3.批判了一部分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人,转化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第66-67页
    (二)张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局限第67-70页
        1.理解还不深入,尚未形成体系第67-68页
        2.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成果较少第68-70页
结语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批评视域下《接骨师之女》的女性成长
下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选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