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滇重楼的接种效应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9-15页
    1.1 滇重楼概述第9-11页
        1.1.1 滇重楼中甾体皂苷药用价值第9-10页
        1.1.2 滇重楼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 从枝真菌概述第11-13页
        1.2.1 丛枝菌根真菌结构第11-12页
        1.2.2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光合生长、品质改善第12页
        1.2.3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抗性第12-13页
    1.3 土壤微生物概述第13-15页
        1.3.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作用机制第13页
        1.3.2 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酶活性研究第13-15页
第2章 引言第15-17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2.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第3章 丛枝菌根真菌菌根形成情况第17-2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3.1.1 丛枝菌根真菌第17页
        3.1.2 滇重楼根茎第17-18页
        3.1.3 仪器第18页
        3.1.4 接种处理及栽培管理第18页
        3.1.5 样品采集第18页
        3.1.6 指标测定第18-19页
        3.1.7 数据处理第1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19-22页
        3.2.1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中孢子密度的影响第19-20页
        3.2.2 不同AM真菌对植株根系AMF生态特征的影响第20页
        3.2.3 不同AM真菌对植株根内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第20-21页
        3.2.4 不同AM真菌对植株根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第21-22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22-24页
第4章 从枝菌根真菌对滇重楼光合参数及保护酶的影响第24-3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4.1.1 丛枝菌根真菌第24页
        4.1.2 滇重楼根茎第24页
        4.1.3 接种处理及栽培管理第24页
        4.1.4 仪器第24页
        4.1.5 光合参数的测定第24页
        4.1.6 滇重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24-25页
        4.1.7 生理指标测定第25页
        4.1.8 数据处理第2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25-34页
        4.2.1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25-27页
        4.2.2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7-31页
        4.2.3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31-32页
        4.2.4 不同AM真菌对叶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32-34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34-37页
第5章 从枝菌根真菌对滇重楼4种主要重楼皂苷的影响第37-4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5.1.1 丛枝菌根真菌第37页
        5.1.2 滇重楼根茎第37页
        5.1.3 接种处理及栽培管理第37页
        5.1.4 试药第37页
        5.1.5 仪器第37页
        5.1.6 样品采集第37页
        5.1.7 滇重楼根茎的药材品质分析第37-38页
        5.1.8 数据分析第3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8-47页
        5.2.1 不同从枝真菌处理对根茎中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第38-41页
        5.2.2 不同从枝真菌处理对根茎中甾体皂苷类成分的影响第41-47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47-49页
第6章 从枝菌根对滇重楼根际土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第49-6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6.1.1 丛枝菌根真菌第49页
        6.1.2 滇重楼根茎第49页
        6.1.3 接种处理及栽培管理第49页
        6.1.4 滇重楼根际土壤采集与处理第49页
        6.1.5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49-50页
        6.1.6 数据处理第5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50-60页
        6.2.1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第50-54页
        6.2.2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的影响第54-55页
        6.2.3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第55-56页
        6.2.4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56-57页
        6.2.5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碳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6.2.6 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58-60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60-63页
总结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5页
附录第75-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i-C的染色质动态方法研究
下一篇:改性Mg-Al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