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概念 | 第10页 |
1.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界定 | 第10-12页 |
1.3.1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 | 第11页 |
1.3.2 重点保护植物保护级别 | 第11-12页 |
1.4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濒危机理 | 第12-13页 |
1.4.1 内在因素 | 第12页 |
1.4.2 外在因素 | 第12-13页 |
1.4.3 自然因素 | 第13页 |
1.5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5.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学研究 | 第13-14页 |
1.5.2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 第14页 |
1.6 研究区概况 | 第14-16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8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8.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统计 | 第19-24页 |
2.1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植物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第20-23页 |
2.1.1 秦岭山地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省级珍稀濒危植物 | 第20-21页 |
2.1.2 秦岭山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 第21-22页 |
2.1.3 珍稀濒危植物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种 | 第22-23页 |
2.2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物种组成及生活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 第24-29页 |
3.1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第24-25页 |
3.1.1 科的组成 | 第24-25页 |
3.1.2 属的组成 | 第25页 |
3.2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25-28页 |
3.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3.2.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6-28页 |
3.3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特征 | 第28-29页 |
3.3.1 种类丰富,优势科、属明显 | 第28页 |
3.3.2 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 | 第28页 |
3.3.3 区系起源古老,单种属及寡种属丰富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水平分布格局 | 第29-32页 |
4.1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地(市、州)级分布格局 | 第29页 |
4.2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县(市、区)级分布格局 | 第29-30页 |
4.3 水平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 第30-31页 |
4.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垂直分布格局 | 第32-35页 |
5.1 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 | 第32-33页 |
5.2 物种丰富度单峰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 第33-34页 |
5.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6.1 结论 | 第35页 |
6.2 建议 | 第35-37页 |
6.2.1 制定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保护规划,开展资源监测 | 第35-36页 |
6.2.2 建立现代化的离体保存基因库 | 第36页 |
6.2.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与途径研究 | 第36页 |
6.2.4 加大宣传教育,减少人为因素的威胁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