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页 |
1.1.2 学科背景 | 第10-11页 |
1.1.3 文化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传播习俗及传播民俗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山西柳林“盘子会”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小结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山西柳林“盘子”及“盘子会”概述 | 第16-22页 |
2.1 “盘子”的界定及构成要素 | 第16页 |
2.2 “盘子会”仪式过程 | 第16-22页 |
2.2.1 “盘子会”的前期准备阶段 | 第16-19页 |
2.2.2 “盘子会”的中期举行阶段 | 第19-20页 |
2.2.3 “盘子会”的后期结束阶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盘子会”的传播环境 | 第22-26页 |
3.1 “盘子会”的溯源 | 第22-25页 |
3.1.1 “盘子会”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页 |
3.1.2 “盘子会”依托的人文历史环境 | 第22-23页 |
3.1.3 “盘子会”呈现的宗教信仰基础 | 第23-25页 |
3.2 “盘子会”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盘子会”的传播机制 | 第26-40页 |
4.1 “盘子会”的传播者及其变迁 | 第26-27页 |
4.2 “盘子会”的传播内容及其变迁 | 第27-34页 |
4.2.1 “盘子”雕刻、绘画 | 第28-30页 |
4.2.2 “盘子”面塑 | 第30-31页 |
4.2.3 “盘子”对联 | 第31-33页 |
4.2.4 “转九曲” | 第33-34页 |
4.3 “盘子会”的受众 | 第34-36页 |
4.3.1 受众的需求心理 | 第34-35页 |
4.3.2 受众的认同性心理 | 第35-36页 |
4.4 “盘子会”的功能及其变迁 | 第36-40页 |
第五章 “盘子会”的传播特点 | 第40-50页 |
5.1 “盘子会”是一种仪式传播活动 | 第40-46页 |
5.1.1 “仪式”与“仪式传播”概念的界定 | 第40-42页 |
5.1.2 “盘子会”仪式传播活动的特点 | 第42-44页 |
5.1.3 “盘子会”仪式传播消解的原因 | 第44-46页 |
5.2 “盘子会”是一种人内、人际、群体传播活动 | 第46-47页 |
5.3 新形势下“盘子会”传播活动的重构策略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1: 2009年—2017年“盘子会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 | 第56-58页 |
附录2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