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

社会网络、技术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言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18页
        1.3.1 农户技术采用研究第15-16页
        1.3.2 社会网络与农户技术采用研究第16-17页
        1.3.3 技术不确定性与农户技术采用研究第17-18页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8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第18-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第22-27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3页
        2.1.1 社会网络第22页
        2.1.2 技术不确定性第22页
        2.1.3 节水灌溉技术第22-23页
        2.1.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第23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3-27页
        2.2.1 社会网络理论第23-24页
        2.2.2 不确定性理论第24-25页
        2.2.3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第25-27页
第三章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现状及问题第27-34页
    3.1 数据来源与说明第27-28页
    3.2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分析第28-32页
        3.2.1 农户对灌溉用水环境的了解第28-29页
        3.2.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第29-31页
        3.2.3 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第31-32页
    3.3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3.3.1 农业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第32-33页
        3.3.2 技术适用性差,灌溉水利用率低第33页
        3.3.3 农户观念陈旧,节水意识不强第33页
        3.3.4 管理机制落后,政策不到位第33-34页
第四章 社会网络、节水灌溉技术不确定性的测度第34-45页
    4.1 检测性因子分析法第34-35页
    4.2 社会网络的识别、测算及特征分析第35-39页
        4.2.1 社会网络维度划分第35-36页
        4.2.2 社会网络度量第36-39页
        4.2.3 社会网络特征分析第39页
    4.3 节水灌溉技术不确定性的识别、度量及特征分析第39-45页
        4.3.1 技术不确定性维度划分第39-41页
        4.3.2 节水灌溉技术不确定性度量第41-43页
        4.3.3 节水灌溉技术不确定性特征分析第43-45页
第五章 社会网络、技术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分析第45-53页
    5.1 激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第45-47页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第47-48页
        5.2.1 模型构建第47页
        5.2.2 变量选取与说明第47-48页
    5.3 社会网络、技术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实证结果分析第48-51页
    5.4 结论与启示第51-53页
第六章 社会网络对技术不确定性缓解作用的检验分析第53-63页
    6.1 社会网络对技术不确定性作用的机理分析第53-54页
    6.2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第54-55页
        6.2.1 模型构建第54页
        6.2.2 变量说明第54-55页
    6.3 社会网络与技术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交互影响实证分析第55-61页
        6.3.1 社会网络分项指标与技术不确定性交互影响回归结果分析第55-58页
        6.3.2 社会网络与技术不确定性分项指标交互影响回归结果分析第58-61页
    6.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3-66页
    7.1 结论第63-64页
    7.2 政策建议第64-66页
        7.2.1 加强社会网络的建设和培育,加快农户资源流通第64页
        7.2.2 营造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良好环境,降低技术不确定性第64页
        7.2.3 健全农民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农户自身素质第64页
        7.2.4 制定合理的激励与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动力第64-66页
结束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介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充营养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高校养老服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