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矿区概况 | 第10-11页 |
1.2.1 位置与交通 | 第10-11页 |
1.2.2 自然地理与气候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4 矿区地质勘查简况 | 第13-14页 |
1.5 矿山开发简史 | 第14页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3页 |
2.1 地层 | 第17-20页 |
2.1.1 前震旦系建瓯群麻源组第一段(Pt3mya) | 第17页 |
2.1.2 下石炭统林地组(C1l) | 第17-19页 |
2.1.3 二叠系(P) | 第19-20页 |
2.1.4 三叠系(T) | 第20页 |
2.1.5 侏罗系(J) | 第20页 |
2.2 构造 | 第20-21页 |
2.2.1 戴云山——石牛山东西向构造带 | 第20页 |
2.2.2 葛坑——蓬壶南北向构造带 | 第20-21页 |
2.2.3 晚中生代构造 | 第21页 |
2.3 侵入岩 | 第21-23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37页 |
3.1 地层 | 第23-27页 |
3.1.1 下石炭统林地组(C1l) | 第23-25页 |
3.1.2 下二叠统栖霞组(P1q) | 第25-26页 |
3.1.3 下二叠统文笔山组(P1w) | 第26页 |
3.1.4 下二叠统童子岩组(P1t) | 第26-27页 |
3.1.5 第四系(Q) | 第27页 |
3.2 侵入岩 | 第27-31页 |
3.2.1 花岗岩类 | 第27-28页 |
3.2.2 岩石化学特征 | 第28-31页 |
3.2.3 石英斑岩类 | 第31页 |
3.3 构造 | 第31-34页 |
3.3.1 褶皱构造 | 第33页 |
3.3.2 断层 | 第33页 |
3.3.3 硅化破碎带 | 第33-34页 |
3.3.4 节理裂隙 | 第34页 |
3.4 围岩蚀变 | 第34-36页 |
3.4.1 钾长石化 | 第34-35页 |
3.4.2 矽卡岩化 | 第35页 |
3.4.3 晚期热液蚀变 | 第35-36页 |
3.5 侵入岩与矿化关系 | 第36-37页 |
第4章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7-51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37-41页 |
4.1.1 矿体的划分与编号 | 第37页 |
4.1.2 矿体的规模与形态 | 第37-39页 |
4.1.3 矿体的产状及其变化 | 第39-41页 |
4.2 矿石质量 | 第41-51页 |
4.2.1 矿物的成分 | 第41-43页 |
4.2.2 矿石结构与构造 | 第43-47页 |
4.2.3 矿石自然类型 | 第47页 |
4.2.4 矿石化学成分及工业类型 | 第47-51页 |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51-67页 |
5.1 矽卡岩型成因的探讨 | 第51-53页 |
5.2 沉积成矿特点 | 第53-57页 |
5.2.1 矿床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 | 第53-55页 |
5.2.2 矿床受一定的层位控制 | 第55页 |
5.2.3 矿体的形态与空间分布 | 第55-57页 |
5.2.4 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 第57页 |
5.3 铁质来源的探讨 | 第57-61页 |
5.3.1 岩石化学成份特征 | 第57-60页 |
5.3.2 矿石化学成份特征 | 第60-61页 |
5.4 成矿作用 | 第61-64页 |
5.4.1 沉积成矿作用 | 第61-63页 |
5.4.2 变质成矿作用 | 第63页 |
5.4.3 热液成矿作用 | 第63-64页 |
5.5 成矿模式 | 第64-65页 |
5.5.1 成岩成矿阶段 | 第64页 |
5.5.2 变质成矿阶段 | 第64-65页 |
5.5.3 热液成矿阶段 | 第65页 |
5.6 矿床成因 | 第65-67页 |
第6章 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 | 第67-71页 |
6.1 找矿标志 | 第67-70页 |
6.1.1 控矿层位 | 第67页 |
6.1.2 围岩蚀变特征 | 第67-69页 |
6.1.3 磁异常特征 | 第69页 |
6.1.4 构造特征 | 第69-70页 |
6.2 成矿远景 | 第70-71页 |
第7章 结语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