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 | 第19-32页 |
1.2.1 环境科学的性质 | 第19-22页 |
1.2.2 环境科学的体系结构 | 第22-23页 |
1.2.3 环境科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 第23-25页 |
1.2.4 环境哲学与生态伦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25-29页 |
1.2.5 环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观念问题 | 第29-32页 |
1.3 简要评述 | 第32-3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5-4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第2章 环境科学问题研究的生态伦理基础 | 第40-60页 |
2.1 生态伦理视域中环境科学的结构体系及其特征 | 第40-45页 |
2.1.1 环境科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构体系 | 第40-43页 |
2.1.2 环境科学群产生和发展的特征 | 第43-45页 |
2.2 生态伦理的立论基点和基本观点 | 第45-55页 |
2.2.1 立论基点 | 第45-48页 |
2.2.2 基本观点 | 第48-55页 |
2.3 环境科学共同体和研究范式 | 第55-59页 |
2.3.1 环境科学共同体 | 第55-56页 |
2.3.2 研究范式 | 第56-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环境科学的理论观念问题研究 | 第60-90页 |
3.1 环境自然观问题 | 第60-73页 |
3.1.1 环境自然观的逻辑争论和科学事实 | 第60-63页 |
3.1.2 自然观念的本义 | 第63-66页 |
3.1.3 确立敬畏自然的环境自然观 | 第66-73页 |
3.2 环境保护观问题 | 第73-80页 |
3.2.1 环保的内涵 | 第74-75页 |
3.2.2 所谓“极端的环保” | 第75-76页 |
3.2.3“极端的环保不可取”的伦理立场 | 第76-79页 |
3.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度 | 第79-80页 |
3.3 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的环境社会观问题 | 第80-88页 |
3.3.1 两种对立的观点 | 第80-82页 |
3.3.2 循环型经济的本质属性 | 第82-84页 |
3.3.3 倡导节约型经济的环境社会观 | 第84-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环境科学的实践观念问题研究 | 第90-152页 |
4.1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实践观念问题 | 第90-109页 |
4.1.1 环境友好型产业产生的背景 | 第90-91页 |
4.1.2 环境友好型产业规划的范例及其实践观念问题 | 第91-96页 |
4.1.3“小水泥”产业创新的实践尺度 | 第96-109页 |
4.2 荒野环境保护的实践观念问题 | 第109-120页 |
4.2.1 荒野环境概念问题 | 第109-112页 |
4.2.2 荒野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 第112-117页 |
4.2.3 荒野环境保护的本质 | 第117-120页 |
4.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观念问题 | 第120-130页 |
4.3.1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认识问题 | 第120-122页 |
4.3.2 生物多样性的新范式 | 第122-124页 |
4.3.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 | 第124-127页 |
4.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 | 第127-130页 |
4.4 河流生命保护的伦理及其建构的实践思维方式 | 第130-150页 |
4.4.1 荒野有机整体论与河流生命观念的定位 | 第130-134页 |
4.4.2 河流生命保护伦理的思想特征 | 第134-139页 |
4.4.3 建构河流生命保护伦理的实践思维方式 | 第139-1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5章 环境科学的终极关怀及其现实任务 | 第152-164页 |
5.1 二十一世纪是环境科学发展的时代 | 第152-156页 |
5.2 环境科学的终极关怀 | 第156-158页 |
5.2.1 为人类终极关怀服务 | 第156-157页 |
5.2.2 为人与自然和谐服务 | 第157-158页 |
5.3 终极关怀视野中的现实任务 | 第158-163页 |
5.3.1 形成大环境科学共同体 | 第158-159页 |
5.3.2 促进环境交叉学科研究 | 第159-161页 |
5.3.3 开展环境科学史的基础研究 | 第161-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结论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著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