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历史虚无主义 | 第11-12页 |
1.2.2 政治信仰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及发展演变 | 第21-29页 |
2.1 历史虚无主义传入我国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 第21-22页 |
2.1.1 历史虚无主义传入的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2.1.2 历史虚无主义传入的主要原因 | 第22页 |
2.2 历史虚无主义传入我国及主要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2.2.1 提倡实用主义的经验论 | 第22-23页 |
2.2.2 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想 | 第23页 |
2.3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 第23-25页 |
2.3.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全盘西化”论 | 第24页 |
2.3.2 二十世纪中期历史虚无主义转入低潮 | 第24-25页 |
2.3.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 | 第25页 |
2.4 新形势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25-29页 |
2.4.1 利用网络争夺话语权 | 第25-26页 |
2.4.2 渗入高校干扰思想政治教育 | 第26-27页 |
2.4.3 传播方式更具隐蔽性 | 第27页 |
2.4.4 传播领域范式化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及原因 | 第29-43页 |
3.1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调查 | 第29-35页 |
3.1.1 对大学生历史观念的调查 | 第29-31页 |
3.1.2 对大学生政治观念的调查 | 第31-33页 |
3.1.3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调查 | 第33-35页 |
3.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1 弱化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 第35-36页 |
3.2.2 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 | 第36-37页 |
3.2.3 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37-38页 |
3.2.4 削弱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并扭曲政治参与动机 | 第38-39页 |
3.3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原因 | 第39-43页 |
3.3.1 历史虚无主义本身极具欺骗性 | 第39-40页 |
3.3.2 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影响 | 第40页 |
3.3.3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对策 | 第43-53页 |
4.1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 第43-45页 |
4.1.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 | 第43-44页 |
4.1.2 科学对待党和国家的历史 | 第44-45页 |
4.1.3 正确评价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 | 第45页 |
4.2 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 | 第45-48页 |
4.2.1 强调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46页 |
4.2.2 注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灌输 | 第46-47页 |
4.2.3 注重高校历史课的实践教学 | 第47-48页 |
4.3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 | 第48-53页 |
4.3.1 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 第48-49页 |
4.3.2 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政治行为 | 第49-50页 |
4.3.3 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3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