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概述 | 第17-25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2.1.1 人的本质论 | 第17页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3 灌输理论 | 第18-20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20-21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1-22页 |
2.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22-23页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 第23-25页 |
2.3.1 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23页 |
2.3.2 有助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共识 | 第23-24页 |
2.3.3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成长成才 | 第24页 |
2.3.4 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24-25页 |
第3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以福建高校为例 | 第25-37页 |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3.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5-30页 |
3.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3.2.1 社会变迁对教育产生冲击 | 第33-34页 |
3.2.2 高校教育奖惩机制不完善 | 第34页 |
3.2.3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 第34-35页 |
3.2.4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 | 第35页 |
3.2.5 庞杂的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 | 第35-37页 |
第4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 第37-51页 |
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 第37-39页 |
4.1.1 坚持贴近实际的原则 | 第37页 |
4.1.2 坚持教育深刻性的原则 | 第37-38页 |
4.1.3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 第38-39页 |
4.1.4 坚持整体性的原则 | 第39页 |
4.2 充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第39-40页 |
4.2.1 丰富理论教育的时代内涵 | 第39-40页 |
4.2.2 有效挖掘地方文化宝库 | 第40页 |
4.3 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 第40-45页 |
4.3.1 运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 | 第40-42页 |
4.3.2 采取针对性社会实践教学 | 第42-43页 |
4.3.3 架构开放性的网络育人法 | 第43-45页 |
4.4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 第45-49页 |
4.4.1 创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 第45-46页 |
4.4.2 打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 第46-48页 |
4.4.3 经营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8-49页 |
4.5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师资水平 | 第49-51页 |
4.5.1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 第49-50页 |
4.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 | 第50页 |
4.5.3 辅导员和班主任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