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陪审制度概述 | 第12-15页 |
·陪审制度的产生与演变 | 第12-14页 |
·古代陪审制度的萌芽 | 第12页 |
·近代陪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12-14页 |
·陪审制度的价值 | 第14-15页 |
3 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20页 |
·建国前陪审制度的引入与发展、演变 | 第15-17页 |
·清朝末年陪审制度的引入 | 第15页 |
·辛亥革命后陪审制度的缓慢发展 | 第15-16页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陪审制度在人民司法中的迅速发展 | 第16-17页 |
·建国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第17-20页 |
·建国初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确立 | 第17页 |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人民陪审员制度名存实亡 | 第17页 |
·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渐恢复 | 第17-18页 |
·近年来人民陪审员制度重受重视 | 第18页 |
·我国其他地区关于陪审制度的规定 | 第18-20页 |
4 我国现行陪审制度的实践运作与存在问题 | 第20-25页 |
·我国现行陪审制度的实践运作情况 | 第20-21页 |
·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情况 | 第20页 |
·人民陪审员的学历和职业分布 | 第20页 |
·人民陪审员的管理机构 | 第20页 |
·启动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方式 | 第20-21页 |
·人民陪审员的培训与考核 | 第21页 |
·我国现行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不明确 | 第21页 |
·对人民陪审员的学历要求过高 | 第21-22页 |
·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行政化 | 第22页 |
·人民陪审员占合议庭的比重偏小 | 第22页 |
·人民陪审员的裁决受制于审判委员会 | 第22页 |
·人民陪审员的任期过长 | 第22-23页 |
·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制度职业化 | 第23页 |
·人民陪审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23-25页 |
5 我国陪审制度发展趋势分析 | 第25-30页 |
·对于我国陪审制度发展方向的理论争鸣 | 第25-26页 |
·废除论 | 第25页 |
·重构论 | 第25-26页 |
·我国保留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必然性 | 第26-27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能保障司法公正 | 第26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 | 第26-27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能预防司法腐败 | 第27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增强公民法治意识 | 第27页 |
·重构我国陪审制度面临的困难 | 第27-30页 |
·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 | 第27-28页 |
·与现行的诉讼模式的冲突 | 第28页 |
·现行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制约 | 第28页 |
·相关制度的缺失 | 第28-30页 |
6 重构我国陪审制度的构想 | 第30-35页 |
·完善我国陪审制度的立法体例 | 第30页 |
·确立我国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 | 第30页 |
·形成规定我国陪审制度的专门法律 | 第30页 |
·改良我国现行陪审制度的内容 | 第30-33页 |
·明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0-31页 |
·重新厘定人民陪审员的资格条件 | 第31页 |
·取消人民陪审员固定的任职期限 | 第31-32页 |
·改进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 | 第32页 |
·扩大人民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比重 | 第32页 |
·放宽申请人民陪审员回避的理由 | 第32-33页 |
·改善人民陪审员的管理体制 | 第33页 |
·淡化对专家陪审的偏好 | 第33页 |
·健全相关的程序规则、原则 | 第33-35页 |
·建立系统的证据规则 | 第33-34页 |
·确定集中审理原则 | 第34页 |
·强化直接言词原则 | 第34-35页 |
7 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