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平行小组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研究--以广州市H社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的依据第12-14页
        1.3.1 理论依据第12-14页
        1.3.2 现实依据第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0页
        1.4.1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7页
        1.4.2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9页
        1.4.3 文献述评第19-20页
    1.5 研究思路第20页
        1.5.1 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分类和原因分析第20页
        1.5.2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第20页
    1.6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H社区随迁子女社会适应现状及社会工作服务情况第22-36页
    2.1 广州市H社区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及需求评估第22-31页
        2.1.1 社区基本情况介绍第22页
        2.1.2 H社区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资料收集第22-23页
        2.1.3 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界定第23-24页
        2.1.4 不同适应问题原因分析和需求评估第24-31页
    2.2 H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既有介入模式及困境第31-36页
        2.2.1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的看法第32页
        2.2.2 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2-36页
第三章 H社区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问题的平行小组工作介入第36-48页
    3.1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第36-37页
    3.2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平行小组介入模型第37-38页
    3.3 小组介入第38-40页
        3.3.1 小组背景第38-39页
        3.3.2 小组目标第39页
        3.3.3 小组理念第39-40页
    3.4“升级冲冲冲”平行小组第40-47页
        3.4.1 第一节小组:亲子齐相聚第40-41页
        3.4.2 第二节小组:新丁,准备好了吗第41-43页
        3.4.3 第三节小组:家庭互动,你了解吗?第43-44页
        3.4.4 第四节小组:在角色扮演中了解你第44-45页
        3.4.5 第五节小组:儿童、家长与作业第45-46页
        3.4.6 第六节小组:结业典礼第46-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小组介入评估第48-52页
    4.1 评估重点第48-51页
        4.1.1 介入目标第48-49页
        4.1.2 社会工作者介入过程的角色评估第49-50页
        4.1.3 家庭对社工服务信任程度第50-51页
    4.2 跟进评估重点第51-52页
        4.2.1 缓和心理和情绪问题第51页
        4.2.2 改善行为不良问题第51页
        4.2.3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第51页
        4.2.4 跟进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第51页
        4.2.5 改变家庭沟通状态和家庭氛围第51-52页
第五章 总结和讨论第52-55页
    5.1 平行小组特殊性与适用性第52-53页
        5.1.1 平行家庭小组的特殊性第52页
        5.1.2 平行家庭小组的适应性第52-53页
    5.2 研究总结第53-54页
    5.3 建议第54-55页
        5.3.1 个案介入治疗模式应当向小组为依托的系统服务模式转变第54页
        5.3.2 增强与校园的联系,建立合理的合作和转介机制第54页
        5.3.3 社会结构性问题改革是关键,达成适应问题的系统整合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第58-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简介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梅花针叩刺合固肾生发颗粒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明代家具中的生态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