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课题陈述 | 第9-12页 |
1.1.1 相关概念介绍 | 第9-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案与框架 | 第15-20页 |
1.3.1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2 STI修正方案 | 第20-41页 |
2.1 STI的原理和方法 | 第20-29页 |
2.1.1 调制传递函数 | 第20-22页 |
2.1.2 基于调制传递函数的STI方法 | 第22-23页 |
2.1.3 直接STI方法与间接STI方法 | 第23-26页 |
2.1.4 STI的计算 | 第26-29页 |
2.2 起伏噪声情况下STI局限性的原因 | 第29-30页 |
2.2.1 起伏噪声的特点 | 第29页 |
2.2.2 STI方法局限性原因 | 第29-30页 |
2.3 对当前研究成果的运用 | 第30-40页 |
2.3.1 “短时(short time)”的修正思路 | 第30-32页 |
2.3.2 “分别处理噪声和混响”的修正思路 | 第32-34页 |
2.3.3 运用当前研究成果可行性论证 | 第34-40页 |
2.4 STI修正方案总结 | 第40-41页 |
3 ESTI方法 | 第41-50页 |
3.1 “短时”修正思路的实现 | 第41-43页 |
3.1.1 人耳GAP阈值 | 第41-42页 |
3.1.2 ESTI中计算时间段长度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3.2 向上掩蔽效应的处理 | 第43-45页 |
3.2.1 向上掩蔽效应 | 第43页 |
3.2.2 掩蔽效应修正公式 | 第43-44页 |
3.2.3 ESTI中掩蔽效应修正公式的使用 | 第44-45页 |
3.3 “瞬时”信噪比的计算 | 第45-46页 |
3.4 计算ESTI | 第46-48页 |
3.4.1 直接方法计算ESTI | 第46-47页 |
3.4.2 间接方法计算ESTI | 第47-48页 |
3.5 ESTI方法总结 | 第48-50页 |
4 ESTI方法应用于起伏噪声情况下的实验验证 | 第50-76页 |
4.1 实验内容概述 | 第50-57页 |
4.1.1 主观清晰度测试概述 | 第50-52页 |
4.1.2 客观ESTI测量实验概述 | 第52-53页 |
4.1.3 实验中的技术保障措施 | 第53-57页 |
4.2 实验条件设计 | 第57-67页 |
4.2.1 噪声类型和信噪比的设定 | 第57-63页 |
4.2.2 房间选择和声源测点的布置 | 第63-64页 |
4.2.3 ESTI方法应用于汉语体系下的特点 | 第64-67页 |
4.3 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第67-73页 |
4.3.1 主观评价测试过程与数据分析 | 第67-71页 |
4.3.2 客观测量测试过程与数据分析 | 第71-73页 |
4.4 实验结论 | 第73-76页 |
4.4.1 语言清晰度得分与ESTI之间的关系 | 第73-74页 |
4.4.2 语言清晰度得分与STI之间的关系 | 第74页 |
4.4.3 起伏噪声与稳态噪声条件下主客观关系曲线对比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A 主观测试条件安排 | 第80-82页 |
附录B 主观清晰度测试数据(正弦噪声) | 第82-84页 |
附录C 主观清晰度测试数据(指数噪声) | 第84-86页 |
附录D 主观清晰度测试数据(间断噪声) | 第86-88页 |
附录E 客观测试数据 | 第88-90页 |
附录F 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步骤和公式 | 第90-91页 |
附录G 背景噪声的数学修正方法计算示例 | 第91-95页 |
附录H 单音节测试字表 | 第95-107页 |
附录I 图片来源 | 第107-109页 |
附录J 表格来源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