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层面 | 第11页 |
1.2.2 实践层面 | 第11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大足宝顶山《报恩经变》的专题研究 | 第11-12页 |
1.3.2《大方便佛报恩经》佛经典籍文本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其他相关的《报恩经变》的研究 | 第13页 |
1.3.4 大足宝顶山《报恩经变》的命名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足宝顶大佛湾《报恩经变》之内容 | 第15-26页 |
2.1 六师外道谤佛不孝 | 第16-17页 |
2.2 佛因地修行舍身济虎 | 第17页 |
2.3 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 | 第17-18页 |
2.4 释迦因地鹦鹉行孝 | 第18-19页 |
2.5 释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为药 | 第19页 |
2.6 释迦佛因行孝证三十二相 | 第19-20页 |
2.7 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 | 第20-21页 |
2.8 释迦因地剜肉 | 第21-22页 |
2.9 释迦佛因地为睒子行孝 | 第22-23页 |
2.10 释迦佛因地修行舍身求法经偈 | 第23-24页 |
2.11 释迦牟尼佛诣父王所看病 | 第24页 |
2.12 释迦牟尼佛为末世众生设化法故担父王棺 | 第24-25页 |
2.1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大足宝顶大佛湾《报恩经变》之文本探讨 | 第26-35页 |
3.1 与佛经典籍之比较 | 第26-29页 |
3.1.1 《大方便佛报恩经》 | 第26-27页 |
3.1.2 《贤愚经》 | 第27-28页 |
3.1.3 《杂宝藏经》 | 第28页 |
3.1.4 《佛说睒子经》 | 第28页 |
3.1.5 《大般涅槃经》 | 第28-29页 |
3.1.6 《佛说净饭王涅槃经》 | 第29页 |
3.2 与《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之比较 | 第29-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大足宝顶大佛湾《报恩经变》的特点 | 第35-50页 |
4.1 经品的增减与搭配 | 第35-39页 |
4.2 经品的位置与布局 | 第39-44页 |
4.3 “卷发人”形象的出现 | 第44-45页 |
4.4 背景中“云—山”形象的出现 | 第45-50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0-5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