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1 综述 | 第12-28页 |
1.1 生物质(Biomass) | 第12-14页 |
1.1.1 生物质分类 | 第12页 |
1.1.2 生物质能的特点 | 第12-13页 |
1.1.3 生物质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 生物质转化技术 | 第14-17页 |
1.2.1 物理转化技术 | 第14-15页 |
1.2.2 热化学转化技术 | 第15-17页 |
1.2.3 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 第17页 |
1.3 新型能源生物质微藻 | 第17-20页 |
1.3.1 能源生物质-微藻 | 第17-18页 |
1.3.2 含油微藻生物质的特点及开发意义 | 第18-19页 |
1.3.3 我国利用藻类生物质的优势 | 第19-20页 |
1.4 生物质热解技术 | 第20-25页 |
1.4.1 生物质热解概念 | 第20-21页 |
1.4.2 生物质热解过程与机理 | 第21-22页 |
1.4.3 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1.5 热重分析技术 | 第25-26页 |
1.5.1 热重分析仪及原理 | 第25页 |
1.5.2 热重分析法及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任务 | 第26-28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6.2 主要任务 | 第26-28页 |
2 含油微藻热化学性质筛选 | 第28-38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2.3 实验仪器与参数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3.1 原料特性分析结果 | 第30-32页 |
2.3.2 生物质热解特性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含油微藻各组分热裂解特性 | 第38-52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39页 |
3.2.3 实验参数 | 第39-4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3.3.1 三大组分热解过程及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2 生物质组成及升温速率对三大组分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42-47页 |
3.3.3 热解机理函数及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微藻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第52-54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64页 |
4.3.1 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升温速率和组成的影响 | 第54-57页 |
4.3.2 热解机理函数及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57-61页 |
4.3.3 热解过程红外谱图分析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微藻生物质热裂解实验 | 第66-76页 |
5.1 前言 | 第6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66-67页 |
5.2.2 实验装置 | 第67页 |
5.2.3 实验步骤与参数 | 第6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5.3.1 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2 时间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3 生物油的GC-MS分析 | 第71-73页 |
5.3.4 原样和残炭红外分析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