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0页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13-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 第18-3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5-34页 |
1.3.3 研究现状问题 | 第34-35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5-37页 |
1.4.1 寒地概念 | 第35页 |
1.4.2 既有公共建筑 | 第35-36页 |
1.4.3 建筑更新改造 | 第36-37页 |
1.4.4 建筑评价 | 第3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37-39页 |
1.5.1 研究的内容 | 第37-38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38-39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39-40页 |
第2章 既有公共建筑评价理论基础与现状评述 | 第40-96页 |
2.1 既有建筑改造评价体系综合理论基础 | 第40-62页 |
2.1.1 绿色建筑理论与公共建筑绿色更新 | 第40-46页 |
2.1.2 建筑安全理论与建筑改造更新安全 | 第46-50页 |
2.1.3 城市更新理论与建筑改造激发效应 | 第50-56页 |
2.1.4 建筑方案理论与建筑改造优化设计 | 第56-61页 |
2.1.5 综合评价体系与现行绿色标准关系 | 第61-62页 |
2.2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现状解析评述 | 第62-84页 |
2.2.1 巨大的建筑运行能耗促使改造的绿色化 | 第62-63页 |
2.2.2 城市需求变化造成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 | 第63-66页 |
2.2.3 注重个性造成街区形象的混乱和片段化 | 第66-70页 |
2.2.4 结构类型时代局限与建筑整体气候侵扰 | 第70-74页 |
2.2.5 忽视使用舒适度的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 | 第74-79页 |
2.2.6 局限性和实用主义造成改造设计局限性 | 第79-81页 |
2.2.7 设计趋同化造成的建筑地域性特征缺失 | 第81-84页 |
2.3 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优势与潜力 | 第84-95页 |
2.3.1 建筑更新改造优势分析 | 第84-88页 |
2.3.2 建筑更新改造潜力分析 | 第88-9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3章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目标与方法 | 第96-120页 |
3.1 评价体系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96-98页 |
3.2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步骤 | 第98-104页 |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98-103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 第103-104页 |
3.3 评价研究方法的比对甄选 | 第104-105页 |
3.3.1 建筑综合评价中方法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3.3.2 建筑改造综合评价的比对与筛选 | 第105页 |
3.4 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105-114页 |
3.4.1 更新改造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第106-107页 |
3.4.2 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权重向量计算 | 第107-111页 |
3.4.3 更新改造模糊综合评价层级算子 | 第111-113页 |
3.4.4 更新改造评价结果的提取和分析 | 第113-114页 |
3.5 更新改造评价的问卷设计 | 第114-118页 |
3.6 评价体系评价领域和内涵 | 第118-119页 |
3.7 评价结果计算与等级划分 | 第11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4章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0-186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集和与优选 | 第120-126页 |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20-121页 |
4.1.2 评价指标的初级选取 | 第121-126页 |
4.2 评价因子体系解析与提炼 | 第126-183页 |
4.2.1 评价因子集统计与分类 | 第126-127页 |
4.2.2 建筑结构与安全评价 | 第127-137页 |
4.2.3 社会综合效应价值评价 | 第137-150页 |
4.2.4 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 | 第150-161页 |
4.2.5 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 | 第161-169页 |
4.2.6 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 | 第169-176页 |
4.2.7 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 第176-181页 |
4.2.8 建筑改造经济性评价 | 第181-183页 |
4.3 评价因子的交互性分析 | 第183-185页 |
4.3.1 因子的相互制约性 | 第183-184页 |
4.3.2 因子的整体统一性 | 第184-185页 |
4.3.3 因子的阻碍与促进性 | 第1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第5章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 第186-249页 |
5.1 更新改造评价体系运算模型框架 | 第186-214页 |
5.1.1 建筑结构与安全评价 | 第187-194页 |
5.1.2 社会综合效应价值 | 第194-198页 |
5.1.3 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 | 第198-202页 |
5.1.4 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 | 第202-206页 |
5.1.5 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 | 第206-210页 |
5.1.6 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 第210-214页 |
5.1.7 综合评价一级指标 | 第214页 |
5.2 更新改造评价模型定量解析 | 第214-234页 |
5.2.1 建筑结构与安全评价指标定量解析 | 第215-218页 |
5.2.2 社会综合效应价值评价指标定量解析 | 第218-221页 |
5.2.3 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指标定量解析 | 第221-224页 |
5.2.4 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指标定量解析 | 第224-226页 |
5.2.5 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指标定量解析 | 第226-228页 |
5.2.6 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指标定量解析 | 第228-231页 |
5.2.7 经济效益评价计算说明 | 第231-232页 |
5.2.8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的修正 | 第232-234页 |
5.3 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的开发建立 | 第234-247页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第234-235页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第235-238页 |
5.3.3 评价软件的应用与验证 | 第238-2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47-249页 |
结论 | 第249-251页 |
附录 | 第251-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282-284页 |
致谢 | 第284-285页 |
个人简历 | 第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