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基金会的组织凝聚力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14页 |
1.3 论文创新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2.1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 第16-19页 |
2.1.1 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2.1.2 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 | 第17-19页 |
2.2 组织凝聚力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2.1 组织凝聚力的涵义 | 第19页 |
2.2.2 组织凝聚力的演变周期 | 第19-20页 |
2.2.3 凝聚力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4 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3 公益慈善组织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2.3.1 早期的公益慈善事业 | 第22-23页 |
2.3.2 境外公益事业 | 第23-25页 |
2.3.3 慈济基金会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2.3.4 公益慈善组织凝聚力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第3章 慈济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及案例描述 | 第29-34页 |
3.1 慈济基金会发展历史 | 第29-31页 |
3.1.1 证严上人 | 第29页 |
3.1.2 慈济基金会的创立 | 第29-30页 |
3.1.3 慈济基金会的发展 | 第30-31页 |
3.2 慈济的活动内容 | 第31-33页 |
3.3 慈济公益活动案例 | 第33-34页 |
第4章 慈济基金会凝聚力的分析 | 第34-47页 |
4.1 慈济创始人的人格魅力对凝聚力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4.1.1 凝聚力形成期 | 第34-35页 |
4.1.2 凝聚力发展期 | 第35页 |
4.1.3 凝聚力成熟期 | 第35页 |
4.2 组织架构对凝聚力的影响分析 | 第35-38页 |
4.2.1 慈济内部的架构 | 第35-36页 |
4.2.2 慈济的人力资源 | 第36-37页 |
4.2.3 直面“蓝裙百万” | 第37-38页 |
4.3 志工的领导模式对凝聚力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4.4 慈济基金会凝聚力调查与分析 | 第40-45页 |
4.4.1 组织凝聚力的测量维度 | 第40-41页 |
4.4.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41-42页 |
4.4.3 慈济基金会凝聚力总体评价 | 第42-45页 |
4.5 慈济基金会凝聚力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7-52页 |
5.1 结论 | 第47-48页 |
5.2 启示 | 第48-50页 |
5.3 公益慈善组织凝聚力 | 第50-51页 |
5.4 解决对策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