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头足类渔情预报模型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2 金枪鱼渔情预报模型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3 其他鱼类渔情预报模型的应用 | 第17页 |
1.2.4 栖息地适宜指数模型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CPUE的标准化及与最优空间尺度的选择 | 第22-3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2.1.1 生产调查数据 | 第22-23页 |
2.1.2 海洋环境数据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名义CPUE计算 | 第23页 |
2.2.2 标准化CPUE | 第23-25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2.3.1 GLM模型结果 | 第25页 |
2.3.2 GAM模型结果 | 第25-26页 |
2.3.3 名义CPUE和标准化CPUE比较 | 第26-28页 |
2.4 秋刀鱼HSI模型适宜空间尺度比较 | 第28-31页 |
2.4.1 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 | 第28-29页 |
2.4.2 空间尺度设置 | 第29页 |
2.4.3 CPUE的SI建立 | 第29页 |
2.4.4 最优空间尺度的选择 | 第29页 |
2.4.5 结果 | 第29-31页 |
2.5 分析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栖息地因子对秋刀鱼渔场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 第32-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33页 |
3.2.1 产量和CPUE的分布 | 第3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4 结果 | 第34-40页 |
3.4.1 各月产量和CPUE的时间分布 | 第34页 |
3.4.2 渔场分布与SST的关系分析 | 第34-37页 |
3.4.3 渔场分布与SSH的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3.4.4 渔场分布与SSC的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3.5 K-S检验结果 | 第40-41页 |
3.6 分析与讨论 | 第41-44页 |
3.6.1 调查期间产量和CPUE分布关系 | 第41-42页 |
3.6.2 渔场变动与栖息地因子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权重对北太秋刀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影响及比较 | 第44-50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4页 |
4.1.1 渔业生产数据 | 第44页 |
4.1.2 环境环境数据 | 第44页 |
4.2 各环境单因子的SI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2.1 定义SI值 | 第44-45页 |
4.2.2 SI值和各栖息地因子的yield desig模型 | 第45页 |
4.3 HSI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4 权重对HSI模型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 结果 | 第47-48页 |
4.5.1 各因子权重系数累加值在不同的RSR区域分布 | 第47页 |
4.5.2 各因子权重系数累加值在不同的RSR区域百分比 | 第47-48页 |
4.5.3 三个栖息地因子的权重选择 | 第48页 |
4.6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栖息地指数模型在北太公海秋刀鱼渔情预报中的应用 | 第50-61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5.1.2 数据预处理 | 第51页 |
5.1.3 HSI模型建立 | 第51页 |
5.1.4 HSI模型验证 | 第51-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5.2.1 SI曲线分布及最适环境范围 | 第52-53页 |
5.2.2 HSI模型比较 | 第53-56页 |
5.2.3 HSI模型实证验证分析 | 第56-58页 |
5.3 讨论 | 第58-61页 |
5.3.1 SI模型与栖息地因子关系 | 第58-59页 |
5.3.2 HSI模型分析 | 第59页 |
5.3.3 算术平均法HSI模型和CPUE | 第59-60页 |
5.3.4 结语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61-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