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中的人性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巴金《随想录》人性论的思想渊源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特殊的家庭环境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无政府主义思想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卢梭与《忏悔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对亲人与朋友之爱 | 第15-16页 |
一 追思亲人 | 第15-16页 |
二 怀念朋友 | 第16页 |
第二节 对众人之悲悯 | 第16-18页 |
一 关于人道主义的思考 | 第17页 |
二 人类爱的思想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对人性缺陷的觉知 | 第18-21页 |
一 巴金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缺陷 | 第18-19页 |
二 同时代人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缺陷 | 第19页 |
三 巴金对人性缺陷的觉知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人的忏悔意识与民族反思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自我忏悔 | 第21-22页 |
一 忏悔意识 | 第21-22页 |
二 知识分子的责任 | 第22页 |
第二节 从个体到民族的反思 | 第22-24页 |
一 奴隶意识与活命哲学 | 第23页 |
二 反省的深化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对普世人性的回应 | 第24-27页 |
一 人性超越阶级 | 第24-25页 |
二 个体之“我”的凸显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知识分子与人的奴性 | 第27-35页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 第27-30页 |
一 古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 第27-28页 |
二 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性的缺失 | 第30-32页 |
一 奴性 | 第30-31页 |
二 信仰缺失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人格重建 | 第32-35页 |
一 知识分子独立与知识自由的本质 | 第32-33页 |
二 回到五四 | 第33-35页 |
第五章 《随想录》人性论的现代价值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巴金《随想录》中的人性 | 第35-36页 |
一 《随想录》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独立的人格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随想录》人性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36-39页 |
一 知识分子应是道德实践的斗士 | 第36-37页 |
二 《随想录》人性论的历史意义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