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悬架系统匹配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汽车操纵稳定性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汽车操纵稳定性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汽车平顺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汽车平顺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汽车悬架系统理论分析 | 第20-35页 |
2.1 某车型悬架系统模型建立 | 第20-21页 |
2.2 汽车行驶平顺性性能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3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28-34页 |
2.3.1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 | 第28-30页 |
2.3.2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 | 第30-31页 |
2.3.3 转向回正性 | 第31-32页 |
2.3.4 蛇形路面 | 第32-33页 |
2.3.5 稳态回转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仿真模型分析 | 第35-55页 |
3.1 ADAMS虚拟样机的模型建立过程 | 第35页 |
3.2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 前后悬架硬点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36-54页 |
3.3.1 相关参数的获取 | 第36-38页 |
3.3.2 前悬架建模 | 第38-45页 |
3.3.3 后悬架建模 | 第45-53页 |
3.3.4 整车装配 | 第53-54页 |
3.3.5 模型调试 | 第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整车虚拟仿真试验及评价 | 第55-66页 |
4.1 汽车操稳性的评价方法 | 第55-60页 |
4.1.1 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 | 第55页 |
4.1.2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 | 第55-56页 |
4.1.3 转向回正性 | 第56-58页 |
4.1.4 蛇形试验 | 第58页 |
4.1.5 稳态回转 | 第58-60页 |
4.2 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 第60-63页 |
4.2.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 第60-61页 |
4.2.2 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 第61-63页 |
4.3 汽车悬架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整车虚拟仿真试验 | 第66-106页 |
5.1 整车操稳性虚拟仿真试验 | 第66-74页 |
5.1.1 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 | 第66-67页 |
5.1.2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 | 第67-68页 |
5.1.3 转向回正性 | 第68-70页 |
5.1.4 蛇形试验 | 第70-71页 |
5.1.5 稳态回转试验 | 第71-74页 |
5.2 整车平顺性虚拟仿真试验 | 第74-83页 |
5.2.1 随机输入路面平顺性仿真试验 | 第74-80页 |
5.2.2 脉冲输入路面平顺性仿真试验 | 第80-83页 |
5.3 悬架系统参数的匹配及改进对仿真试验的影响 | 第83-88页 |
5.4 悬架参数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88-105页 |
5.4.1 平顺性脉冲路面仿真的优化结果 | 第88-90页 |
5.4.2 平顺性随机路面仿真的优化结果 | 第90-105页 |
5.4.3 操稳性验证试验仿真结果 | 第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某车型的改进建议 | 第106-110页 |
6.1 悬架参数优化前后评价结果对比 | 第106-108页 |
6.1.1 操稳性评价计分的对比 | 第106页 |
6.1.2 平顺性评价计分的对比 | 第106-108页 |
6.2 改进建议 | 第108-10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全文总结 | 第110-111页 |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