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依恋风格概述 | 第13-17页 |
2.1.1 依恋风格与内部工作模型 | 第13-14页 |
2.1.2 依恋风格的认知加工模式 | 第14-15页 |
2.1.3 依恋风格的划分与测量 | 第15-17页 |
2.2 攻击行为的概念、划分及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2.2.1 攻击行为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攻击行为的划分 | 第18页 |
2.2.3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4 攻击行为与执行控制功能 | 第19-21页 |
2.3 依恋风格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3-27页 |
3.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4 实验一依恋风格对社会拒绝背景下反应性攻击的调节作用 | 第27-3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4.2.1 被试 | 第27-28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4.2.3 材料与程序 | 第28-31页 |
4.2.4 数据统计 | 第31-3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4.3.1 社会悲伤程度分析 | 第32页 |
4.3.2 攻击行为分析 | 第32-33页 |
4.4 讨论 | 第33-35页 |
4.4.1 社会拒绝经历使依恋焦虑个体体验到较高的社会悲伤 | 第33-34页 |
4.4.2 依恋焦虑个体表现出了更强的反应性攻击 | 第34-35页 |
5 实验二执行控制功能对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 第35-4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5.2.1 被试 | 第35-36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5.2.3 材料与程序 | 第36-37页 |
5.2.4 数据统计 | 第37-3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5.3.1 社会悲伤程度分析 | 第38页 |
5.3.2 攻击行为分析 | 第38-39页 |
5.3.3 执行控制功能分析 | 第39-40页 |
5.4 讨论 | 第40-43页 |
5.4.1 依恋风格影响个体在社会拒绝背景下的反应性攻击行为 | 第40-41页 |
5.4.2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反应性攻击的差异受执行控制能力影响 | 第41-43页 |
6 实验三执行控制功能的动态变化对个体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 第43-51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6.2.1 被试 | 第43-44页 |
6.2.2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6.2.3 材料与程序 | 第44页 |
6.2.4 数据统计 | 第44-45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45-48页 |
6.3.1 社会悲伤程度分析 | 第45页 |
6.3.2 攻击行为分析 | 第45-46页 |
6.3.3 执行控制功能分析 | 第46-48页 |
6.4 讨论 | 第48-51页 |
6.4.1 依恋风格在个体社会悲伤程度和反应性攻击上的调节效应 | 第48-49页 |
6.4.2 社会拒绝和他人惩罚导致依恋焦虑个体产生了更大的执行控制功能损耗 | 第49-51页 |
7 总讨论 | 第51-55页 |
7.1 依恋风格对社会拒绝后个体反应性攻击的调节作用 | 第51-52页 |
7.2 不同实验阶段执行控制功能动态变化影响个体的反应性攻击 | 第52页 |
7.3 攻击行为和执行控制功能的差异印证了依恋的情绪管理策略 | 第52-53页 |
7.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3-55页 |
7.4.1 研究创新点 | 第53页 |
7.4.2 研究不足 | 第53-55页 |
8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