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1-14页 |
(一)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二)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政策背景 | 第12-13页 |
(三)研究者个体的特殊经历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一)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现实价值 | 第14页 |
(二)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14-15页 |
(三)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学术价值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16-59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6-41页 |
(一)关于文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16-30页 |
(二)关于民族文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30-39页 |
(三)文化体认与文化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 第39页 |
(四)关于达斡尔族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 | 第39-41页 |
二、达斡尔族与达斡尔族文化的概述 | 第41-49页 |
(一)达斡尔族概述 | 第41-43页 |
(二)达斡尔族文化概况 | 第43-49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49-59页 |
(一)取样 | 第49-54页 |
(二)兼有“局内人”与“局外人”身份的优势 | 第54-55页 |
(三)研究信度和效度 | 第55-56页 |
(四)研究伦理道德 | 第56-59页 |
第二章 民族情结: 生命的体验 | 第59-96页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五位达斡尔族教师 | 第59-66页 |
(一)胡拉斯·林 | 第59-61页 |
(二)莫德·杰 | 第61-62页 |
(三)克音·荣 | 第62-64页 |
(四)莫日登·力 | 第64-65页 |
(五)额斯日·夫 | 第65-66页 |
二、卜奎民族中学的两位达斡尔族学生 | 第66-68页 |
(一)敖勒·胜 | 第66-67页 |
(二)毕力杨·丽 | 第67-68页 |
三、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生命事件 | 第68-84页 |
(一)胡拉斯·林:我的民族情 | 第68-72页 |
(二)莫德·杰:她在做有益传承的事 | 第72-76页 |
(三)克音·荣:留下的都是美好记忆 | 第76-78页 |
(四)莫日登·力:他成长于达斡尔族地区 | 第78-79页 |
(五)额斯日·夫:因为我的特殊的名字而被关注 | 第79-82页 |
(六)敖勒·胜:伴随达斡尔族摇篮曲成长 | 第82-83页 |
(七)毕力杨·丽 :长得像达斡尔族的女孩 | 第83-84页 |
四、我的生命之歌 | 第84-9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94-96页 |
第三章 民族文化:主体的认知 | 第96-138页 |
一、喜忧参半的民族身份 | 第96-108页 |
(一)国家的民族识别 | 第97-98页 |
(二)民族身份的历史记忆 | 第98-100页 |
(三)民族身份失去往日的光环 | 第100-102页 |
(四)家族标志——“哈拉·莫昆”在弱化 | 第102-103页 |
(五)不断被强化民族身份的地方 | 第103-10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04-108页 |
二、失去一种语言,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 第108-116页 |
(一)孩子们不会说达语 | 第108-110页 |
(二)只能听老人说“达语”了 | 第110-111页 |
(三)只能在特殊的场合说“达语” | 第111-11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12-116页 |
三、悄悄消失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文化 | 第116-125页 |
(一)萨满教就是“迷信” | 第117-118页 |
(二)萨满教是“跳神治病” | 第118-120页 |
(三)“祭敖包”是萨满活动的一个仪式 | 第120-12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22-125页 |
四、达斡尔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弱化 | 第125-138页 |
(一)“乌春”对我来说就是“空白” | 第126-127页 |
(二)“扎恩达勒”是没有歌词的曲调 | 第127-128页 |
(三)“鲁日格勒”是在家跳着玩的舞蹈 | 第128-129页 |
(四) 曲棍球与达斡尔族的千年之缘 | 第129-131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31-138页 |
第四章 民族文化传承(一):“在路上” | 第138-157页 |
一、阿尔丹·霞:孤单并不独孤的行者 | 第138-144页 |
(一)“那是因为根在断裂” | 第138-139页 |
(二)“在路上” | 第139-140页 |
(三)缘于她儿子的一句话 | 第140-141页 |
(四)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 | 第141-142页 |
(五)甜蜜的悲哀 | 第142页 |
(六)传承的艰难来自于民族文化拥有者 | 第142-144页 |
二、斡嫩·钧 :坚守一份希望 | 第144-147页 |
(一)神秘小屋 | 第144-145页 |
(二)“一切源于民族感情” | 第145-146页 |
(三)卜奎民族中学是培养民族情感的熔炉 | 第146-147页 |
三、毕力杨·仁:老校长的民族文化心路 | 第147-152页 |
(一)“丢失也是一种进步” | 第147-148页 |
(二)“我们养过两头牛” | 第148-149页 |
(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也能上去” | 第149-150页 |
(四)“我给上过达斡尔语课” | 第150-151页 |
(五)“特殊的歌咏比赛” | 第151-152页 |
四、毕力杨·臣:为民族就是为人类 | 第152-154页 |
(一)人生的第一个兴奋点 | 第152-153页 |
(二)学会工作就是党的事业 | 第153-154页 |
(三)为自己的民族服务,不是狭隘的民族情感 | 第15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54-157页 |
第五章 民族文化传承(二):卜奎民族中学的足迹 | 第157-197页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历史文化积淀 | 第157-169页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历史文脉 | 第157-161页 |
(二)卜奎民族中学的时代风貌 | 第161-164页 |
(三)成长记忆:我的卜奎民族中学之旅 | 第164-169页 |
二、系统再造:重大校园活动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弘扬 | 第169-189页 |
(一)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民族历史文化的盛筵 | 第170-178页 |
(二)恢复办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民族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 | 第178-189页 |
三、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强化与创新 | 第189-195页 |
(一)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 | 第190页 |
(二)民族体育运动会 | 第190-191页 |
(三)民族文化课程 | 第191-192页 |
(四)校园环境文化 | 第192页 |
(五)校刊《海纳百川》 | 第192-193页 |
(六)毕业生纪念画册 | 第193-194页 |
(七)民族文化研究室 | 第194-195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95-197页 |
结语 | 第197-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7页 |
附录 | 第217-233页 |
后记 | 第233-23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