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防洪排涝的珠三角传统村落水系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1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水患 | 第9页 |
1.2.2 政策要求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 第9-10页 |
1.2.3 传统村落水系保护现状与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1 国内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4.2 国外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3 国内外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总结 | 第14-15页 |
1.5 研究对象解析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7页 |
1.5.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页 |
1.5.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1.5.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7-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7-21页 |
第2章 珠三角传统村落及水系的相关概述 | 第21-34页 |
2.1 宏观流域层面洪涝灾害频发 | 第21-26页 |
2.1.1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 第21-22页 |
2.1.2 洪涝灾害及其成因 | 第22-23页 |
2.1.3 宏观区域层面的防洪措施 | 第23-24页 |
2.1.4 适应区域水系的传统村落整体布局 | 第24-26页 |
2.2 中观聚落层面水系空间形态特征 | 第26-30页 |
2.2.1 水系对村落选址的影响 | 第26页 |
2.2.2 水系基本的几何形态 | 第26-27页 |
2.2.3 不同类型村落内水系形态探究 | 第27-30页 |
2.3 传统村落水系构成的微观元素 | 第30-33页 |
2.3.1 河涌 | 第30页 |
2.3.2 水圳 | 第30-31页 |
2.3.3 水塘 | 第31-32页 |
2.3.4 水口 | 第32页 |
2.3.5 水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中观聚落层面防洪排涝模式分类及特征分析 | 第34-65页 |
3.1 传统村落防洪方略及体系的构建 | 第34-40页 |
3.1.1 防洪方略的提出 | 第34-39页 |
3.1.2 防洪排涝体系指导框架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 模式分类及特征 | 第40-50页 |
3.2.1 基于防洪视角与空间形态的村落分类 | 第40-46页 |
3.2.2 防洪排涝模式提炼及特征 | 第46-49页 |
3.2.3 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3.3 梳式村落的防洪排涝措施探究 | 第50-51页 |
3.3.1 典型实例——槎塘村 | 第50页 |
3.3.2 具体防洪排涝措施 | 第50-51页 |
3.4 网状水乡的防洪排涝措施探究 | 第51-55页 |
3.4.1 典型实例——逢简村 | 第51-52页 |
3.4.2 具体防洪排涝措施 | 第52-55页 |
3.5 放射式村落的防洪排涝措施探究 | 第55-62页 |
3.5.1 典型实例——黎槎村 | 第55-56页 |
3.5.2 具体防洪排涝措施 | 第56-62页 |
3.6 对新农村及城市层面防洪体系构建的启示 | 第62-6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微观建筑及构筑物的防洪排涝探究 | 第65-94页 |
4.1 村落障水系统构造 | 第65-68页 |
4.1.1 圆弧形防洪墙避水患 | 第65-66页 |
4.1.2 修筑高台基防洪 | 第66-67页 |
4.1.3 利用建筑外墙防洪 | 第67页 |
4.1.4 筑石堤堰坝以防洪 | 第67-68页 |
4.2 村落排水系统构造 | 第68-78页 |
4.2.1 均衡分散设置的集水 | 第68-69页 |
4.2.2 依附地形的系统化排水管网 | 第69-71页 |
4.2.3 坚固耐冲刷的排水.涵洞 | 第71-73页 |
4.2.4 建筑层面上的防洪措施 | 第73-75页 |
4.2.5 渗水性强的下垫面排水设计 | 第75-78页 |
4.3 村落调蓄系统构造 | 第78-82页 |
4.3.1 阻外洪蓄内涝的基塘构建 | 第78-80页 |
4.3.2 注重生态调蓄的水.构建 | 第80-81页 |
4.3.3 兼具调蓄作用的水井构建 | 第81-82页 |
4.4 村落交通系统构造 | 第82-89页 |
4.4.1 对水流路径被动适应的道路设计 | 第82-85页 |
4.4.2 注重防洪且确保汛期通畅的桥梁设计 | 第85-86页 |
4.4.3 兼具防洪与交通功能的驳岸设计 | 第86-88页 |
4.4.4 应对河涌界面变化的水埠设计 | 第88-89页 |
4.5 对当地新农村机械式防洪排涝构造的反思 | 第89-92页 |
4.5.1 新农村建设的无序规划与粗方式排水 | 第89-91页 |
4.5.2 现代居住建筑的排水方式 | 第91-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1 逢简、蚬岗、黎槎、槎塘四村实地调研 | 第99-102页 |
附录2 确定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村落名录 | 第102-105页 |
附录3 村落卫星截图以及结构简图 | 第105-111页 |
附录4 地形地貌汇总 | 第111-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