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特性分析 | 第17-20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360度自转三维异形物体影像投射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1-35页 |
2.1 市场需求分析 | 第21页 |
2.2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2.3 预期成果 | 第22页 |
2.4 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22-28页 |
2.4.1 功能分析 | 第22-27页 |
2.4.2 功能说明 | 第27-28页 |
2.4.3 数据传递定义 | 第28页 |
2.5 系统的开发工具选择 | 第28-32页 |
2.5.1 硬件平台 | 第28-29页 |
2.5.2 实时渲染平台选择 | 第29页 |
2.5.3 同步平台的选择 | 第29-30页 |
2.5.4 软件平台的选择 | 第30-32页 |
2.6 系统主要功能的流程分析 | 第32-33页 |
2.6.1 系统的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2.7 相关技术 | 第33-34页 |
2.7.1 硬件传感技术 | 第33页 |
2.7.2 3D扫描建模技术 | 第33-34页 |
2.7.3 虚拟空间实时渲染技术 | 第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360度自转三维异形物体影像投射系统的设计 | 第35-55页 |
3.1 创意设计 | 第35-36页 |
3.2 美术设计 | 第36-37页 |
3.3 系统的开发模式设计 | 第37-38页 |
3.3.1 系统的开发思路 | 第37页 |
3.3.2 开发模式设计 | 第37-38页 |
3.4 虚拟空间设计 | 第38-48页 |
3.4.1 模型模块设计 | 第38-40页 |
3.4.2 实时渲染设计 | 第40-46页 |
3.4.3 着色器的设计 | 第46-48页 |
3.5 现实模块的设计 | 第48-52页 |
3.5.1 机械部分的设计 | 第48-50页 |
3.5.2 Arduino传感模块的设计 | 第50-52页 |
3.6 系统的主体设计 | 第52-53页 |
3.6.1 程序架构设计 | 第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360度自转三维异形物体影像投射系统的实现 | 第55-75页 |
4.1 模型模块的建立 | 第55-60页 |
4.1.1 三维扫描 | 第55-57页 |
4.1.2 模型拓扑 | 第57-58页 |
4.1.3 模型加载 | 第58-60页 |
4.2 现实模块的建立 | 第60-63页 |
4.2.1 平台的构建和加工 | 第60-62页 |
4.2.2 Arduino模块的链接 | 第62-63页 |
4.3 虚拟空间的建立 | 第63-66页 |
4.3.1 几何校正 | 第63-64页 |
4.3.2 投影分割方案的实现 | 第64-65页 |
4.3.3 融合带矫正的实现 | 第65页 |
4.3.4 实时渲染的实现 | 第65-66页 |
4.4 艺术作品的渲染 | 第66-69页 |
4.5 系统框架的实现 | 第69-73页 |
4.5.1 框架搭建 | 第69-72页 |
4.5.2 同步模块 | 第72-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360度自转三维异形物体影像投射系统的测试 | 第75-79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75页 |
5.2 测试过程 | 第75-78页 |
5.3 测试结果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